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如何更好進行自我防護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目前很多人都有著共同的疑問:“陽”了,要去醫院嗎?什么情況下得去?哪些群體需要去?
這些人,得去
重癥或者有重癥風險的這部分患者,要去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 郭燕紅:
重癥或者有重癥風險的這部分患者要收治到定點醫院,為了確保重癥或有重癥風險這部分患者的救治,我們要求要選擇綜合能力強、救治水平高的醫院作為定點救治醫院,同時配足配強醫務人員。醫務人員團隊還要做到多學科,因為既要保證新冠肺炎的治療,更要保證基礎性疾病的治療,所以對定點醫院我們要求要提升醫療救治的能力,保證患者的救治。
還有一部分患者,他本身有基礎性疾病或者是以其他疾病為主,到綜合醫院或者專科醫院進行就診,而在就診過程當中,有可能檢測以后是新冠陽性,對于這部分人,我們都已經要求綜合醫院還有專科醫院,無論是在門診、急診還是在住院區域,都要設立緩沖區,這樣能夠保證這部分的患者得到救治,能夠滿足人民群眾醫療服務的需求。
有基礎疾病、血管病心血管病、包括年齡偏大的患者,要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童朝暉:
有基礎疾病的,有腦血管病心血管病,包括年齡偏大的患者,我們一般還是建議到醫院去治療;
基礎疾病不穩定,包括有一些慢性病要規律治療的,比方說腫瘤、白血病這些病人,需要規律治療。還有一些比方說要生孩子了,再就是有一些急診要手術的,這一類的陽性患者,還建議到綜合醫院。
以下五種情況,要去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王貴強:
如果出現下面五種情況,建議跟社區醫生聯系,如果病情比較重,可以聯系120到醫院進行診治。
第一種情況是出現呼吸困難或氣短。
第二種情況是經過藥物治療以后,仍然持續發燒,超過38.5攝氏度,時間超過3天以上,就應該到醫院。
第三種情況是原有基礎病明顯加重,比如高血壓用藥控制不住,糖尿病用藥控制不住或者出現其他急危重癥的風險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救治。
第四種情況是兒童出現一些嗜睡、拒食、腹瀉、嘔吐等等情況,治療以后不緩解,時間超過兩天以上也要到醫院救治。
第五種情況是孕產婦出現頭痛頭暈、心慌氣短或者出現胎動異常等等情況,也要到醫院進一步診治。
兒童出現以下癥狀,要去
——首都兒科研究所呼吸內科主任 曹玲、中醫科主任 李敏:
哪些情況下,家長必須帶孩子去醫院診治?
如果在家出現持續高熱超過三天仍沒有緩解,甚至其他癥狀越來越重,有明顯呼吸急促、喘憋,尤其是活動后憋氣的情況,或是出現嗜睡、驚厥、拒食或喂養困難等神經或胃腸道表現、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對于有基礎病的兒童,建議首選醫院觀察治療。
這類老人,建議直接前往醫院
——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臨床中心主任 陳志海:
80歲以上——建議:直接到醫院治療
這些人,可以不去
輕癥和無癥狀、沒有基礎性疾病或者其處于穩定期的感染者,可以不去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 郭燕紅:
對于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沒有基礎性疾病或者基礎性疾病處于穩定期的這部分人,可以進行居家自我照護。
一方面,感染者居家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和對癥治療,這里面特別要強調的是沒有癥狀的就不需要治療,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癥狀的,比如說發燒、咳嗽等,做好對癥治療,如果有需要,可以聯系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者是通過互聯網醫療的形式,由醫生進行專業指導。
另一方面,我們也特別要求,因為大部分感染者可以居家進行隔離治療,我們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公開咨詢電話,同時對于獨居老人、有基礎性疾病患者,以及孕產婦特別是血液透析的特殊人群建立臺賬,做好醫療服務保障工作。
醫院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醫療的方式進行線上服務,醫務人員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也可以提供上門等多種形式的專業服務,同時我們要求各級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備齊常用藥品以及抗原檢測試劑,能夠滿足居家治療人員健康監測和用藥的需求。
得了新冠不要隨意去醫院,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
——張文宏團隊:
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醫院發熱門診的醫生,通過電話、網絡或者是當面問診就能解決。但是,我們的醫療體系必須保證0.5%的病人應該收治在醫院。我們今天要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老百姓知道得了新冠不要隨意去醫院,在家就能很快痊愈,不過要有醫生,最好是身邊的家庭醫生,社區服務中心熟悉的醫生,能夠給予指導,互聯網醫院的快遞小哥或者社區志愿者能夠把買的藥及時送到需要治療的病人手中就可以了。
而需要住院的病人,我們社區基層醫生或者醫院的發熱門診的醫生處理后可以轉到紅碼醫院或者紅碼病區,得到高效的治療。這套體系只要正常運轉,又有足夠的藥物儲備,我們通過數月時間的磨合,就能逐漸走出疫情,迎接美好燦爛的生活了。
所以無論是民眾還是政府,只需要圍繞一件事,就是如何讓0.5%需要住院的人能有床位,讓99.5%的感染者能夠安心地在家治療。
若滿足基本條件,大部分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可以居家的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王貴強:
患者居家觀察需要一些基本的條件,包括有獨立房間居住,沒有嚴重的基礎疾病等。大部分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都是可以居家的,只有少部分有嚴重基礎病的需要到醫療機構就診。他表示,居家觀察強調觀察和治療,一方面要定期測體溫、觀察自己的各種癥狀,同時,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等各種癥狀可以對癥服藥。
密切接觸者在居家隔離的時候,如果家里有需要照顧的老人、嬰幼兒等,要注意個人防護,避免造成潛在的傳播風險,要規范戴口罩、做好手衛生。同時,每天要進行抗原檢測,一旦出現陽性,及時上報。同時,陽性以后做好自我監測。陰性的時候也要做好每天的自我癥狀監測,包括有沒有發熱、有沒有咳嗽氣短的表現,如果出現這些表現,也要及時上報社區。
大部分輕型和無癥狀患者不吃藥也能好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童朝暉:
我們建議,沒有明顯基礎疾病的無癥狀、輕型(患者),還是居家隔離;
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如果居家隔離治療,要和家里其他人盡可能隔離,比如說陽性的在一個房間。治療上其實就是對癥處理,比如說發燒了就退燒,咳嗽了就止咳。但是一般的低燒不建議用退燒藥,或者說咳嗽能夠忍受、不影響生活、不影響睡覺、不影響吃飯,這種輕微的咳嗽,其實也不用干預不用吃藥。
奧密克戎感染,一般5天左右最多7天,可能癥狀慢慢就沒了,所以不用擔心。一般在臨床上建議38度5以上,用退燒藥。其實我覺得沒有必要為這個去特意囤藥,跟平常一樣,家里常備一點藥就行了。其實輕型和無癥狀的大部分患者不吃藥也能好。
這些80歲以下的老人,可以不去
——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臨床中心主任 陳志海:
60歲以下,沒有基礎病,無特殊不適——建議:居家治療
60歲以下,有基礎病,病情穩定——建議:嘗試居家,密切觀察
60歲-79歲,沒有基礎病,無特殊不適——建議:居家治療
60歲-79歲,有基礎病,病情穩定——建議:嘗試居家,密切觀察
都去醫院,會怎樣?
如果出現一定程度的醫療資源擠兌,奧密克戎導致的死亡率會增加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
在脆弱人群中,10%因新冠重癥,90%是因基礎疾病重癥,兩個重癥放在一起構成了新冠重癥疾病譜,這一點讓我們未來的救治思路變得越來越清晰,如果出現一定程度的醫療資源擠兌,奧密克戎導致的死亡率會增加,尤其是老年人的病死率就會上升,因此保護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非常重要。”
關鍵時刻,我們不擠兌醫療資源
——北京市衛健委黨委書記 鐘東波:
同心抗疫的“同心”有很多方面,包括在關鍵時候,我們不去擠兌醫療資源,我們采用跟我們病情相適應的醫療服務模式,這對抗疫都是一種支持,對那些急危重癥的患者就是一種支持。這本身就是同心抗疫的表現之一。
脆弱人群一旦大量感染,會出現大量重型患者,導致醫療資源擠兌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 胡必杰:
當前全國多地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胡必杰說,防控措施對于年輕力壯的人群進一步優化并無大礙,但對脆弱人群不僅不能完全放松,還必須保護得更好。
“脆弱人群一旦大量感染,會出現大量重型患者,導致醫療資源、搶救資源發生擠兌。”他說,當前應加強對新冠脆弱人群的識別與防護,如養老院、康復機構的老年人,以及血透、腫瘤等免疫能力低下的患者群體。
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重點保障重癥和高危人群的救治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 李斌:
優化新冠防控措施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降低疫情對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重點保障重癥和高危人群的救治,更好地統籌新冠防控和正常的醫療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
當前,需要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的變異情況,各地報告新冠感染后重癥、死亡情況,以及醫療資源占用的情況,嚴防出現醫療資源擠兌等。在這些方面,國家衛健委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部分措施也在進一步加強。
如果需要,怎么去醫院?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8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發熱患者就診流程的通知,其中提到:
對于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的居民,無論是否進行核酸或抗原檢測,以及檢測結果如何,如居民有就診需求,均可自行前往醫療機構發熱門診(診室)就診。
提示居民在就診過程中,盡量乘坐私家車、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點對點直達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并做好個人防護,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各地不得強制要求居民通過所在社區、街道聯系或者通過120急救車轉運,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阻攔其自主就診。
醫療機構對前來就診的患者不得推諉、拒診,嚴格落實發熱門診首診負責制。
各地要通過多種途徑,將開放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名單向社會公布,要確保發熱門診24小時開診,不得擅自、隨意關閉、停診。要加強宣傳解讀,便于廣大群眾知悉了解有關政策,及時獲得醫療服務。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