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區里能有幾把椅子就好了。”這是今年,振東社區興宇佳苑小區居民王珍梅“種”下的一個心愿。她的女兒身有殘疾,日常生活需要夫妻倆照顧。王珍梅和丈夫時常會攙著女兒下樓散步,但二老年紀大了,扶女兒越來越吃力,希望小區里能有個歇腳的地方。王珍梅這一心愿傳到了社區。沒過多久,小區里還真“長”出了3把長椅,其中1把就安在了王珍梅家樓下。
“這些椅子叫‘暖心椅’,我們希望居民們常來坐坐,讓這把長椅成為熱乎鄰里關系的暖心橋。”振東社區居委會副主任葛曉利說。
共筑精神家園
“小確幸”這樣觸手可及
說到共同富裕,人們總是會聯想到物質層面的富裕。實際上,精神富裕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里不只有安居樂業的本地人,也有想要融入桐鄉的新居民;不只有衣食無憂的普通家庭,也有因病致貧、失獨失能,需要社會關愛的特殊家庭。
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和睦鄰里關系和精細化基層治理體系,也是“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的生動寫照。而這正是社區正在做的。
有溫度的服務,才能打造出有溫度的社區。對光明苑小區居民沈虹來說,她希望小區亂停車現象能有所改善,每天早晨不再被業主催挪車的喇叭聲吵醒。借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機會,社區改造了光明苑停車場,小區居民停車難問題得到緩解,這讓沈虹感到舒心。對身處殘獨家庭中的照料者金曉霞來說,她需要的是社會的關心。這些年來,社區時不時來慰問,聯系公益資源減輕她的照料壓力,還帶著她和患有疾病的女兒去踏青,這讓金曉霞及其家人有了更多幸福感。
社區在不斷探索人性化管理和服務的同時,孵化、培育一系列志愿服務隊伍和自治組織,鼓勵居民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同打造富足的精神家園。
“一鍵就到家了,真快啊!”河濱小區5幢2單元的業主王金枝對樓道新裝的電梯贊不絕口。通過邀約協商制,王金枝所在樓道的業主自主推動了全市首部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落地。此舉不僅方便了居民生活,還讓小區成為全市的自治榜樣。助推電梯落地的小區業委會副主任陸震達被授予了“桐鄉市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這讓這位老黨員精神煥發:“受到了組織表彰,今后我還要為社會發光發熱。”
楊家門社區的老葉法律診所,起初不過是個“路邊攤”。一頂帳篷、一張椅子、兩個退休法官就地“開診”。隨著老葉法律診所的服務人次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會計、金融等領域的專業人才也加入進來,參與服務。如今的老葉法律診所已成為梧桐街道開展矛盾調解的一把好手。
共營社區和諧環境,吸引更多居民加入社會治理的隊伍,共富的“雪球”滾起來了!
未來社區看這里
重新種下“村頭”那棵“大樹”
建設共富社區的長跑已經起步,終點將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梧桐街道黨委副書記徐杰如是描繪:“我們常拿鄉村和社區做比較,盡管社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好,但鄉村似乎更接‘地氣’。說到鄉村,我總想到的是全村人在村頭大樹下納涼、聊天,圍坐在一起商量村里的大事小情。但搬進城市社區后,鄰里關系淡漠了,矛盾摩擦也多于有商有量。梧桐街道想要打造的共富社區,是在不斷提升社區人居環境的同時,重新種下那棵‘大樹’,讓天南地北的居民聚在一起,讓樹下圍攏相親相愛的友鄰。”
為此,梧桐街道將居民需求高度凝練為“黨建統領、邀約協商、鄰里和睦、生態宜居”四大共富場景,一方面,通過“黨建統領、網格智治”的基層實踐、“美麗有約”省級實驗區項目和邀約協商制的推進,打造睦鄰家三級服務陣地,打通基層自治的“末梢神經”;一方面,通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公益創投、打造社區發展共富基金等工作,滿足不同群體的生活需求,凝聚鄰里關系,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梧桐街道的種種舉措恰好與近年來的熱詞“未來社區”理念不謀而合。2019年,“未來社區”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作為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的建設抓手,省級未來社區試點先后花落楊家門社區和慶豐社區。從楊家門社區的基層治理理念,我們也可以窺見“未來”的一角。
楊家門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融合型大社區,社區人戶分離占比高,回遷居民多。隨著未來社區項目的落地,將大量聚居不同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群體。如何促成不同群體的融合,提高社區的凝聚力,成為擺在楊家門社區面前的問題。
“楊家門社區依靠‘黨建+自治’工作方式,孵化出先進的項目和志愿團隊,并取得明顯的治理成效,多次獲得國家級榮譽。接下來,我們將把重心放在未來社區建設中的‘未來鄰里’場景打造上,設置‘15分鐘生活圈’,建設小區睦鄰站,以項目化形式開展暖心貼心服務,發放‘共富禮包’,讓新老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區,大家朝著未來社區這一目標共同邁進。”楊家門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張鈺說。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