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拉線”整治后,樓道環境更整潔。
“樓外的飛線都不見了,咱們小區煥然一新,看上去真不錯!”經過施工人員連續多日的梳理,梧桐街道慶豐社區玫瑰園小區弱電線纜“上改下”基本改造完畢,小區環境變得更加整潔,居民們對此贊不絕口。
由于建造年代較早,配套功能相對不全,玫瑰園小區弱電線纜在進樓入戶過程中沒有進行統一排布。時間一長,小區樓道內外,“蜘蛛網”越織越多。前期,雖然在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開展過程中有對弱電線纜進行線路規整,但外掛在墻上的線路依然雜亂。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線亂拉”整治勢在必行。日前,慶豐社區啟動了弱電線路“上改下”2.0工程,還小區一片凈朗空間。
線纜去哪兒了?
藏在軌道和盒子里
日前,記者走進玫瑰園小區,看到各棟居民樓外墻上曾經密密麻麻分布的線纜已不見蹤影。
線纜去哪兒了?當記者開始四處找尋時,慶豐社區黨委委員周亞峰指了指樓道大門旁的一根金屬豎管,“所有的通信線纜遷移到了這里,裸露在外的老線路已統一拆除。”此次改造的第一步,便是將原有布局在居民樓墻體上的線纜統一鋪設到地下,從源頭解決“蜘蛛網”問題。
而在復雜的線纜入戶問題上,此次改造采用了“三網合一模式”,即通過對3家通信運營商主干光纜的技術改造“創新”,實現地下管道、樓道線槽、光分纖箱等共建共享,改造后實現“一管到底、一線到戶”。同時,不妨礙居民自由選擇通信運營商。
眼下,走進居民樓內,亂掛箱子、亂搭線現象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線路均行走于“軌道”內,樓道間兩路管線橫平豎直、標識清晰。
住戶家門口還有方方正正的白色盒子。“這是分線盒,線纜從居民家中穿出后就進入這個盒子再進入統一管線。”周亞峰介紹。
從進小區到樓道再到入戶,全部實現入地“暗管暗線”和“明管暗線”,弱電線路也真正實現了“隱形”。說起這樣的改變,住戶張柏仙直夸方便,“之前,師傅上門給寬帶升級,花了半個多小時才摸清線路走向。改造以后,既便捷又美觀。”
想要改造不容易
居民自治發揮作用
時間倒回到1個月前,弱電線路“上改下”工程差點因為居民不同意而擱置。
工程涉及通信管道鋪設布線、寬帶用戶入戶割接等多道工序,其中“一線入戶”環節與住戶關系最為密切。此前,不少居民家中的通信線纜都是穿空調孔洞而過,“一線到戶”就意味著家中的通信線纜要重新排布,統一從入戶面墻穿出。
“好好的墻,為什么還要打洞?”“還要自己打電話預約師傅上門整理線纜,太麻煩了……”工程征求意見發至住戶微信群,質疑聲便接踵而至。意見發出兩天,群里無一戶主報名,對于這次改造,大家都抱著遲疑的態度。
正當此次改造陷入僵局之際,剛成立不久的玫瑰園二期業委會率先打破僵局,業委會主任金桂榮召集業委會成員各抒己見。
經過面對面的解釋和溝通,最終贏得了住戶的理解。統一意見后,業委會成員還主動當起“聯絡員”。“樓道徹底整潔了,也避免日后再倒騰。”“以前飛線在外很不安全,現在改造把線路走到地下,居民也會很安心。”那段時間,業委會成員時常利用傍晚時間上門征求住戶意見,及時將工程改造方案及可能遇到的問題告知居民,還把居民的意見建議收集整理后轉達給施工單位,為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參考。
“工程施工過程中難免會影響居民生活,有些居民不理解也很正常,這就需要我們多和居民溝通。”金桂榮說。業委會從中調和,在收集居民建議、協調施工問題、安撫居民情緒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居民們也紛紛從不理解轉變為主動配合。在大家合力推動下,工程得以順利完工。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