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能喚醒鄉愁記憶的,不只是熟悉的風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鄉味”。我們推出“桐鄉風物”欄目“咬春的味道”系列報道,聚焦桐鄉獨具特色的風物特產,帶你尋找記憶里的“桐鄉味道”。
清明一過,進入暮春,隨著立夏臨近,桐鄉人嘗鮮的心思又開始蠢蠢欲動。
白日漸長,江河漸滿,萬物開始瘋狂汲取營養,鄉野田間盡是拔節生長的聲音。豌豆花在扦插的桑條上開得熱烈,豆耳朵在蔥蘢的蠶豆葉間若隱若現,小麥開始抽穗,油菜即將成熟,時節輪轉,菜籃子熱鬧起來,一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食材即將登上桐鄉人的飯桌。
“清明見莢,立夏好吃”,蠶豆是江南春末夏初的時令貨,隨著天氣漸暖,蠶豆豆莢日漸脹鼓,本地蠶豆開始少量上市。桐鄉人愛吃嫩蠶豆,油鍋里翻炒幾下即可顯其鮮甜本味,若是搭配上本地咸鮮脆爽的腌芥菜,更是讓人回味無窮。正如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所講:“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隨采隨食方佳。”
在桐鄉一帶,除了以清炒的形式出現在飯桌上,嫩蠶豆最常現身的,莫過于這一時節桐鄉人最熱衷的野火飯。野火飯又叫立夏飯,因在每年立夏日進行而得名。老人們常說,小孩子吃了“野火飯,不“疰(zhù)夏”。而“野火”這一形式,據說是為了紀念人類遠祖的山居草莽生活。
既稱之為野火飯,顧名思義勢必在野外進行。挑一塊空地,壘一方土灶,支一口大鐵鍋,再從田間地頭拾些農事活動后殘留下的桑枝稻草,一出最富江南特色的暮春大戲就在孩童們的期待中拉開了帷幕。
江南人飲食講究“不時不食”,桐鄉人也概莫能外,因此,在野火飯食材的選擇上,除了新鮮上市的嫩蠶豆外,自然也不能少不了豌豆、藠(jiào)蔥、春筍這些當季鮮貨的身影。
如果說豌豆開花是春天最后的溫柔,那么食用豌豆則正式開啟了夏日的序幕。立夏后,豌豆開始大量成熟,農諺有云:“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相比成熟后豌豆的軟糯口感,暮春的豌豆因為汁水更多,口感偏嫩,與嫩蠶豆一樣,莫名添了一份鮮甜感。
藠蔥是桐鄉一帶的民間叫法,官方應稱之為藠頭或薤,一種生長在長江流域一帶的原生植物。因為官方名字太過“小眾”,不少人聽到都是一頭霧水,只有拋出“藠蔥”的叫法,才一副心領神會的樣子。連美食家汪曾祺也在隨筆《葵·薤》中說,“南方人很少知道藠頭即是薤的。北方城里人則連藠頭也不認識。”
藠蔥不僅名字小眾,連口味也很小眾,愛者極愛,不愛者則嗤之以鼻,一口都咽不下去。藠蔥口感偏辛辣嗆口,有股狠勁,類似蔥蒜一類,卻又截然不同,自帶一股奇異的芬芳。
藠蔥喜溫暖濕潤氣候,因此,清明一過,藠蔥就開始大量爬上桐鄉人的日常餐桌。要論這個時節的餐桌搶手貨,非一道“藠蔥炒蛋”莫屬,金黃的炒蛋包裹著青翠的藠蔥,讓人食欲大開。而若放到野火飯中,因為自帶的濃烈味道,則成了野火飯“野”味的重要來源,成為一鍋野火飯中最耀眼的主角。
雖然時至暮春,還是少不得春筍的助興,對于這種賞味期極短的時令食材,更要盡一切機會大快朵頤。春筍除了以油燜形式單獨“出鏡”,與咸肉搭配也是一絕,蘇東坡曾道:“無竹則俗,無肉則瘦,若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筍煮肉。”當時令的饋贈與時間的深藏相遇,更像春冬兩季滋味的交匯,鮮而不濁,韻味悠長。
蠶豆、豌豆、藠蔥、咸肉、春筍,再加上本地出產的糯稻米,一鍋老底子版的桐鄉野火飯就這樣配齊了食材。這兩年,鄉村游日益火熱,一鍋野趣滿滿的野火飯成了吸引上海、杭州、湖州等周邊地區游客到此的重要賣點,為了適應不同口味,滿足生活條件改善下人們日益“刁鉆”的舌頭,桐鄉的野火飯也開始生出些花樣來。
食材在不斷豐富。除了前面提到的“老六樣”,野火飯里開始出現玉米粒、胡蘿卜、蒜苗、臘腸等食材的身影,紅紅綠綠,煞是好看。
形式也在不斷增加。除了老底子家門口桃樹下,野火飯開始走進農莊、農場、景區、村莊,美景變“錢”景,一鍋野火飯,讓桐鄉人嘗出了美麗“經濟”味。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