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能喚醒鄉愁記憶的,不只是熟悉的風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鄉味”。我們推出“桐鄉風物”欄目“咬春的味道”系列報道,聚焦桐鄉獨具特色的風物特產,帶你尋找記憶里的“桐鄉味道”。
春季,萬物萌發的時節,蟄伏了一冬的鮮物,攜蓄積已久的汁水破土而出,將鮮嫩的氣息撒向江南岸,成為春天桐鄉人舌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咬春的味道”。
“食過春筍,方知春味。”肉厚色白、質嫩味鮮的竹筍,向來是桐鄉人春日嘗鮮繞不過的美味。
下過雨的江南竹林,竹筍開始沙沙生長。深諳挖筍之道的桐鄉人,小心翼翼地踩在厚厚的枝葉上,在鄉野的茂密竹林間細心尋覓竹筍的蹤跡。
相比冬筍的豐腴鮮美,春筍顯然更質樸清新,口感爽脆,成了桐鄉人餐桌上當之無愧的春菜主角。
要論春筍的最佳烹飪方式,非油燜春筍莫屬。鮮嫩的春筍切成小段,入水焯一遍去除春筍獨有的苦澀味。然后開大火入油鍋,放入生抽、老抽,或直接放入海鮮醬煸炒,加水后蓋上鍋蓋燜煮至熟透,一道桐鄉一帶春日家常的油燜春筍即大功告成。此時,醬汁的厚重濃稠配合著春筍的鮮嫩爽滑,再搭配上一碗亮晶晶的米飯,真叫人欲罷不能。
說起桐鄉人春日的餐桌日常,螺螄也是一道不能不提的美味。“桃花流水春筍出,最是江鮮味美時。”春天一到,“嗦”螺螄的心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螺螄,一種廣泛分布于南方多水地區的小河鮮,口感細膩鮮嫩,尤其以每年清明節氣前未產子的螺螄最為肥美,有“明前螺螄賽肥鵝”的說法。
地處江南水鄉的桐鄉,自古水網密布,漁業發達,隨著清明節氣的逐漸臨近,氣溫日漸升高,身著防水橡皮套裝的漁人開始嘗試下水摸螺螄。
摸螺螄是樁樂趣大于結果的事,一雙套鞋,一只小桶,就成了這個時節農村小男孩最愛的娛樂活動。小桶浮在水面上,手卻在水下沿著鋪滿磚石瓦礫的河床細細摸索,憑著對這片從小生活的水域的熟悉,手指一捏就能分辨到手的是什么“漁獲”: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收獲不少河蚌。
從小生活在江南水鄉的桐鄉人,大多練就了一雙挑選好螺螄的“火眼金睛”。螺螄個頭無需大,大了很可能里面藏著小螺螄。殼一定要薄,顏色泛青,這樣的螺螄正值“青壯年”,肉質飽滿有彈性,堪稱螺螄中的上品。
因為自帶鮮味,螺螄的烹飪無需太過復雜,最為常見的做法就是炒螺螄。生姜、料酒、醬油、糖,幾味簡單的佐料相加就可以成就一道頂級美味。
吃螺螄一定要“嗦”,用牙簽挑出來的螺螄絕對是沒有靈魂的。在桐鄉,因為從小接觸這道美味,人人都是“嗦”螺螄的高手。無需用手,一雙筷子就能夾住螺螄,一嗦一咬,螺肉挾著鮮美的湯汁應聲入口,頃刻間一盆螺螄就被瓜分干凈。
江南的春天大都多雨,春雨一落,地耳就開始生長。
地耳,一種春日限定的“野貨”,桐鄉方言里稱之為“地滑踏”,大多生長在春雨后潮濕的土壤上,外表如木耳。因為吸飽了春雨,地耳口感變得松軟脆嫩,豐盈鮮美,堪稱“大自然的饋贈”。
在烹飪方式上,桐鄉人大多習慣將地耳與本地特色的咸菜相搭配。在咸菜的加成下,地耳的美味基因被充分調動,在桐鄉人的舌尖釋放出“野貨”獨一無二的鮮。
說起“野貨”,不能不提江南春天的“野菜大軍”。薺菜、馬蘭頭、白胡子草,在桐鄉的鄉野間、田埂上輪番登場,以一抹清香滿足桐鄉人對“食在春天”的所有期待。
餛飩常有,而薺菜餛飩,卻只在春天最為鮮美。鮮肉與野菜的碰撞,鮮味四溢,一張小小的面皮,將春日鮮味全部囊括其中。
新鮮的馬蘭頭自帶苦味,焯水過后,卻變得格外清新,散發一股奇妙的香味。桐鄉人吃馬蘭頭愛涼拌,剁碎了的馬蘭頭配上香干,白綠相間,讓人眼前一亮。再淋上麻油,馬蘭頭的清香,香干的豆香,麻油的醇香,融合后鉆入鼻腔,勾起食欲無限。
說起“白胡子草”,不少人可能一臉疑惑,但說起大名鼎鼎的“芽麥塌餅”,估計又會恍然大悟:這種被稱為“草頭”的野菜,就是制作芽麥塌餅的重要原材料。
每年制作芽麥塌餅的清明節氣,就是草頭最鮮嫩的時節。將多汁的草頭焯水后揉入糯米粉,就成了芽麥塌餅鄉野味道的重要來源。
看到此處,你心動了嗎?年年春來,年年春逝,一口春鮮,一口春天。趁春光甚好,嘗鮮趁早,可切莫待春鮮老呀~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