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能喚醒鄉愁記憶的,不只是熟悉的風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鄉味”。我們推出“桐鄉風物”欄目“咬春的味道”系列報道,聚焦桐鄉獨具特色的風物特產,帶你尋找記憶里的“桐鄉味道”。
喚醒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永遠是熱氣騰騰的早餐鋪。
睡眼惺忪的清晨,天尚未亮透,葉片上還帶著昨夜的露珠。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走了15分鐘的路,穿過城市的寬闊大街,跑進居民區的尋常小巷,一頭扎進喧囂的煙火氣里。“來一客燒麥。”活力滿格的一天就此開啟。
燒麥,一種皮子包餡、頂上敞口的特色小點。桐鄉人早餐愛吃燒麥,但不同于整個“包郵區”的“糯嘰嘰”風格,桐鄉人的燒麥可謂獨樹一幟。
在桐鄉,燒麥大多是鮮肉餡的。新鮮豬肉剁碎,加姜蒜去腥,再加入皮凍,入口豐腴,汁水四溢。面皮大多手工搟制,搟一張皮子包一只燒麥,薄能透字卻勁道十足。
每年春季,是吃鮮肉燒麥的最佳時節。立春過后,春筍變得肥大鮮嫩,無論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入口極其鮮嫩清香。取筍尖切丁,拌入鮮肉餡,筍的加入,讓燒麥變得鮮香脆爽,成為桐鄉眾多老饕舌尖上一道難以忘懷的美味。
正宗的桐鄉老饕,在吃燒麥時總要擺出一些腔調。剛出籠屜的燒麥是不著急開吃的,總要不緊不慢地用筷子挨只夾起又落下。小時候長輩教導說,新鮮出爐的燒麥不用筷子撥松容易黏蒸籠布。現在想來,一來是怕燒麥破皮湯汁流盡,二來可能是給燒麥冷卻留足時間,畢竟滾燙的湯汁“呲”進嘴里,很大可能會讓這個美味故事變成了美味“事故”。
論燒麥的最佳搭檔,非桐鄉本地產的米醋和紅辣醬莫屬。一只小碟,加一小勺紅辣醬,再沖入米醋,酸甜中微微帶辣,剛出籠屜冒著熱氣的筍尖鮮肉燒麥一蘸一入口,真叫人“鮮掉眉毛”。當然,最正宗的吃法還要加上一碗店家自己熬制的骨頭湯,正如小籠包不搭配咸豆漿總覺得少了什么,燒麥不搭配骨頭湯在桐鄉人眼中絕對是有所欠缺的。
桐鄉一帶,愛吃燒麥的人多,做燒麥的店也多,不少早餐鋪甚至因為燒麥做出了名,干脆只做燒麥,藏在錢家白場弄堂里的第一燒麥店就是其中之一。
沒有店招,沒有門頭,只有大門上手寫的“本店燒麥營業”6個字。因為在同一個位置經營數十年,積累了一定量的忠實老主顧,這些店主都似有作品傍身一般,多少有點傲氣在。他們不屑于向外吆喝,每天營業時間固定,過時不候,卻依然有數不清的食客每天定時涌入,叫醒自己,也叫醒這座城市的一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金庸先生書中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美食界。到底哪家的燒麥更好吃,“燒麥”“燒賣”哪種叫法更正宗,桐鄉人為此爭紅了臉。
如果說錢家白場的“第一燒麥店”是“燒麥派”的代表,那么從濮院一路“走”到桐鄉市區的功德林,則是“燒賣派”的主張者。
走入店中,墻上的招牌簡單明了,是桐鄉一帶早餐店的典型風格。除了傳統的鮮肉燒賣外,店里還推出了蛋黃鮮肉燒賣和蝦仁鮮肉燒賣。試想,蛋黃+鮮肉,蝦仁+鮮肉,鮮上加鮮,這樣的組合誰會不愛呢?
看到這里,你心中那味燒麥在唇齒間浮現了嗎?你認為桐鄉最好吃燒麥在哪?到底應該叫“燒麥”還是叫“燒賣”?說出你的想法,分享你的故事吧……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