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麥塌餅、燒餅、蘿卜絲餅、姑嫂餅……
桐鄉“四餅”,用的都是平常無奇的食材,但經一雙巧手、一番細密心思和一次次精心制作,就會變成記憶深處讓我們留戀的味道。雖然味道迥異,但幸福的滋味卻何其相似……
萬物復蘇的春日時節,喜愛美食的桐鄉人,總是能夠巧妙地利用大地的禮物和自然的饋贈,做出一樣樣屬于春季的自然味道,吃下整片清新溫暖的田野春光。
每年清明前后,許多街邊小店開始售賣甜麥塌餅,黛青油亮,散發的陣陣清香,彌漫在老街的弄堂里。尋著香味前來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
甜麥塌餅雖“長相”普通,但做起來可不容易。小麥磨粉,兌些米粉,和煮爛的野草頭一起揉成軟粉團。揉光后的粉團經輕輕一壓,做成扁圓形的餅,兩面再粘上些芝麻。
上鍋蒸熟后,在鍋子里涂上菜油,將甜麥塌餅一個個擺好,煎至兩面變色。有些人家還會在軟粉團里包上豆沙,吃起來也別有風味。
草頭的香和甜麥的甜,再加上淡淡的焦香、芝麻的酥香,咬一口,滿口都是春天的味道。尋常的糕點,都得吃個熱乎勁,涼后難免干硬。甜麥塌餅卻有屬于自己的“小傲嬌”,即使涼透了,外殼依舊又香又脆,里面香甜軟糯。
清明一過,再想品嘗這番美味,便得等到來年了。也許,正是因為與它的短暫相遇,才讓這份滋味顯得彌足珍貴。一塊樸實無華的甜麥塌餅,是桐鄉人祖輩傳下來的手藝,它的質樸清香,也包含了人們最香甜、最美好的回憶。
如果說,甜麥塌餅屬于“季節限定”,那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尋常日子里的每一餐,那些觸手可及的日常和平淡,卻更是珍貴。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餐是生活美學的開場白,誰說儀式感不重要?一把長柄火鉗伸入滾燙的爐子中,夾起一個烤好的燒餅。一刀下去,剛出爐的燒餅被切成兩半,中間再夾上一根松脆的油條。對于不少桐鄉人來說,新的一天就是從這陣陣酥香中開始的。
許多小區的樓下,都會看到一攤、一爐,一片香噴噴的金黃。揉面、搟面、分面……店家一氣呵成,等待在一旁的食客絲毫沒有厭倦于觀看這一制作過程。面餅撒上芝麻,此時爐火正旺,是下爐烘烤的好時機。很快,燒餅香氣四起。
一個剛出爐的燒餅拿在手上,一口咬下,面香濃郁,酥脆宜人。牙齒突破層層酥脆的面皮,咯吱咯吱地咀嚼,芝麻的香味在口中蔓延開來。沒錯,這是一份來自人間煙火的溫柔和暖意!
越是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平無奇。在烏鎮西柵景區,“滋啦啦”油煎鋪子前,常常要排長隊。可為了這一口蘿卜絲餅,等待又是如此值得。
鋪子里,老師傅十分忙碌,不時在沸油里撥動著長筷。一層薄油、一勺面糊、一大撮蘿卜絲餡兒,再加一勺面糊,下油鍋“滋啦滋啦”,一個胖嘟嘟的蘿卜絲餅很快就出鍋了。
油炸至金黃,外皮脆脆的,里面是清香鮮嫩的蘿卜絲,裹個紙片捏在手中,一口下去,外脆里綿,咸香有味。來烏鎮,人再多也要排隊買幾個,這似乎已是約定俗成的事情。
桐鄉人的童年里,一定有蘿卜絲餅的味道。古老的手藝伴隨人們的生活,送走冬春幾度,平添風韻幾何。
萬物生長有時,但人們卻把一去不回的時間,以某種味道的形式凝固著。姑嫂餅,在烏鎮至少有數百年生產歷史,清乾隆年間修著的《烏青鎮志》卷二十的“土產篇”中就有記述:“用極細麥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圓餅,有椒鹽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潤,遠近著名。”
“姑嫂一條心,巧做小酥餅,白糖加椒鹽,又糯又香甜。”這是當地贊美姑嫂餅的一首民謠。姑嫂餅的形狀酷似象棋,老少皆宜,有芝麻、香蔥、花生、粗糧等多種香型,甜咸兼備,風味獨特。而在諸多姑嫂餅品牌中,泰豐齋的姑嫂餅屬于佳者。
除了用手藝留住傳統美味,泰豐齋還建起了姑嫂餅博物館,走進館內,老底子的桌椅、石磨、蓑衣,營造出濃郁的江南味道。在這里,游客不僅能了解姑嫂餅的歷史、江南的文化,品嘗到以姑嫂餅為代表的各種烏鎮傳統糕點,還可以親手體驗制作糕點的樂趣。
(本文照片由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烏鎮景區提供)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