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宋雪君當場揮毫,投身漫畫創作。只見他手持筆墨,運筆如飛,筆下正是豐子愷的經典之作《瞻瞻的腳踏車》。隨著他的筆觸游走,線條流暢自然,毫無凝滯,一幅生動的漫畫很快便躍然紙上。
宋雪君告訴記者,他多次前往郜墩村采風,經過多日的創作,已把郜墩村的歷史、產業、文化等元素,融入到他最新的作品里。接下來,他將用自己的專長,和大家一起宣傳石門,讓更多人知道,石門不只是個好地方,它下轄的18個行政村,個個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
現場,王樹軍帶來了自己潛心創作的幾首詩歌。“郜村廟古映霞光,戲臺猶存舊日香。銀杏參天遮日月,相思情愫繞心房……”字里行間,飽含著他對郜墩村的深厚情感,每一句,都是他幾年來堅持不懈走訪的心血凝練,滿是歲月沉淀的韻味。
石門鎮郜墩村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行政村。在楊家埭組的農民公園里,一組青銅雕塑——“磨豆腐”靜靜矗立,復現了傳統豆腐制作的勞作場景;在村委會二三百米的地方,有個“三代水閘”,最早可追溯至1974年,這3個水閘建造的年代不同建筑風格也各不相同。
前期,王樹軍聯合名人開展鄉村文化調研,梳理古跡、古代名人、非遺技藝等資源,形成文化IP,如“郜村廟與史總尚書陸德輿”“尊仁庵與舉人范成模”等名人文化品牌。同時,他還指導特色文化場景建設,打造研學基地,結合紅色文化、農耕文化設計沉浸式體驗項目,如“楊家埭豆腐”“三代水閘”。
良好的村級文化和歷史底蘊,給了王樹軍新的思考,接下來,他除了對現有的村級文化進行傳播外,還將積極邀請畫家、藝術家、詩歌愛好者創作更多有關郜墩村元素的作品,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今年暑期,他還計劃組建一支“老匠人+青年志愿者+學校學生”的共創團隊,和學生們講講郜墩村的過去和現代,讓傳統文化、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以文化人。石門鎮也將借助文化特派員的力量,讓鄉村充滿“文藝范兒”的同時,積極培養本土文化骨干,形成“名人帶動+村民參與”的可持續模式,通過文化特派員與名人名家的深度合作,實現“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讓村民切實擁有文化獲得感、生活幸福感。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