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氤氳的出菇房內,一叢叢嬌嫩肥厚的秀珍菇從6000個菌包中探出身影,“爬”滿一個個菌菇架,如同一面面厚實的“菌菇幕墻”。
“菌蓋達到3公分左右、菌柄4公分左右,我們會進行采收,每天出貨3至4個庫,總計5噸左右。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覆蓋常州、蘇州、上海、嘉興、杭州、臺州、金華等地。”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我市石門鎮的大型秀珍菇基地——桐鄉市西岸菌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童建華告訴記者,在西岸菌業,這樣的出菇房共有29個,年出產菌菇超900萬袋,合計超2000噸。“我們會根據各個市場的銷售時間安排采收,確保從采收到進入市場不超2小時。”童建華說。
“有個杭州客戶,每天訂單量超1噸,365天不間斷配送。”這樣的訂單,是2009年初來桐鄉種植菌菇時的童建華想都不敢想的,“想當初,種菌菇完全是靠天吃飯,一年就采收一季。受限于自然條件,產量有限不說,品質也不穩定。”
放眼四周,不算大的場地,如何支撐起驚人的產量,又是如何打破時間局限,實現全年無休供應?童建華口中常提及的“工廠化”,便是其中的秘鑰。踏入其中,你便能直觀感受到:這里看似是個農業生產基地,實則更像一個工業化流水線生產車間。
標準化的廠房內,各類先進設備有序排列,智能化菌包機、自動化菌液注射設備有序運轉,輸送軌道如同工業流水線一般,高效地將菌包運往各個區域……從簡易草棚到鋼架大棚再到標準化廠房,如今的西岸菌業已成長為浙北首家規模種植秀珍菇的工廠化基地。
“以前需要30多個人,現在2個人就能輕松完成。”制袋車間內,智能化菌包機高速運轉,將已打碎并預處理的桑條、樹枝、麩皮等原料精準地裝入菌包袋中,緊接著完成封口工序。而后,經過殺菌冷卻后的菌包會搭載輸送軌道進入自動化接種車間。注射頭快速起落一次,便能完成12袋菌包的菌液注射工作,每小時可以接種約6000袋。
“以往一天要完成3萬袋的接種量,6個人忙活10個小時,都不見得能順利完工。可如今,有了這套智能化設備,1個人,花上5到6個小時,就能輕松搞定。”像辦工廠一樣辦農場,極大的效率提升給了童建華經營的底氣。
向時間要生產力,向空間要發展位。在西岸菌業,菌包都入住進了16層的小高樓,“上下樓”還有專屬“電梯”。走進溫濕度精準控制的養菌房,目之所及是整齊排列的“菌包大樓”,將空間利用到了極致。“這樣一個養菌房可以同時培育8萬多袋菌包,經過60天,菌絲就能養成。”童建華隨手拿起一袋菌包,只見菌袋之中,密密麻麻的菌絲肆意蔓延,交織出濃稠似奶油的乳白色。
“進入到出菌房后,7天左右就能出菌了。”溫度、濕度、氧氣、二氧化碳、光照……一串串精準的數值醞釀出一股恒定的濕暖氣息,擁裹著絨毛般的菌絲萌出叢叢白嫩身影。而這一切,全由一顆“云端大腦”實時管控。童建華只需打開手機,就能隨時調控、查看出菌情況,進而安排采收時間。
“近年來,我們還創新了銷售模式,除了直接供應菌菇外,我們還在全省范圍內銷售這樣的菌包。”童建華介紹,由于菌包產能大大超出菇房出菇的自用能力,他們探索出了“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的社會化協作發展模式,帶動下游主體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共贏。“當地只需建起方艙式的出菌房,采購我們的菌包,便能在7天左右出菇,直接運往當地市場銷售,保證了菌菇的新鮮度,減少了物流包裝成本,還能帶動當地的剩余勞動力就業。”童建華說。
據統計,兩年來,西岸菌業累計生產菌包1785萬袋,其中菌包社會化服務比率超三分之一,帶動下游生產主體新增秀珍菇產量2016噸。這些不起眼的小菌種,正以菌絲為觸角,順著產業路徑不斷伸展,孕育出蓬勃發展的大產業。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