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藥每天一片,這個藥每天兩片,每天三次,都在飯后吃,吃完后一小時盡量不要彎腰……”
在桐鄉三院的普通內科門診,錢金根清脆的聲音一次又一次響起,他吐字清楚、語速略快,患者在旁專注地聆聽,并不時點頭、提問。
他就是該科室的副主任醫師,夸他“口才好”,并不是說他面對患者時能說會道,而是他的每次回答,總能讓患者如釋重負,“滿意而歸”。
為此,錢金根不僅深受本地患者的信任,更有患者從杭州、上海、德清等地遠道而來,找他看病。
患者就診時,錢金根用淺顯的話語講解病情,讓各種晦澀的醫學知識變得活靈活現;就診后,錢金根總是不厭其煩“千叮嚀、萬囑咐”,還主動添加患者微信,有問必答。為此,錢金根收獲了一大票“患者粉絲”,更有人在他的“嘮叨”下成了“半個醫生”。
近日的一個下午,錢金根的診間內患者不斷。“錢醫生,我朋友上次找你看了之后,各項指標都趨近正常了,今天又來復查了。”說話間,許華軍(化名)帶著朋友步入診室,兩人都是從上海來到烏鎮的“新居民”。
“我來這里看過幾次之后,錢醫生就加了我微信,他會持續關注我的身體情況,詳細介紹病情變化和治療思路。”兩年前,許華軍因為“三高”問題來找錢金根配藥,未曾想竟在這座小鎮邂逅了一位 “寶藏醫生”。
“有時候,到大醫院看病,光是排隊就得花費大半天時間,好不容易輪到自己,往往說不上三句話就結束了。但錢醫生醫術好,又有耐心,講得清楚、聽得明白,他看病我們放心。”許華軍說。
在錢金根的熏陶和指導下,如今,許華軍也稱得上“半個醫生”,說起各類醫學術語來頭頭是道。“有一次,我朋友身體不舒服,我就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后來朋友告知我,大醫院的專家所給出的診斷看法與我相差無幾。這就是‘名師出高徒’,都是錢醫生教得好!”許華軍一臉笑意。
自1996年踏上從醫之路以來,錢金根已經在桐鄉三院工作了28年,從開始的兒科醫生,到如今的內科副主任醫師。長期身處基層醫院,錢金根的“嘮叨”,伴隨著一代人長大,一代人老去,為無數人帶來了健康和平安。
“我最大的滿足,就是身邊的患者朋友遇上疑難雜癥,第一時間想起我,而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對于錢金根而言,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患者的信任。
3年前,40多歲的莫力杰(化名)在多年痛風的折磨下,徹底爬不起來了,只能躺在床上痛得“嗷嗷”叫。“那時候爬都爬不起來,需要別人幫忙才能坐起來。”莫力杰回憶。
后來,莫力杰在家人的幫助下,前往大醫院尋求幫助,誰知當時不少醫院給出的建議是截肢。萬念俱灰的他,在朋友的介紹下,找到了錢金根。
錢金根看著雙腳滿是痛風石的CT片子,以及呈現蟲蝕狀的腳趾骨,痛心不已。隨后,錢金根制定了一個長達半年多的治療方案,降尿酸、控飲食,莫力杰的疼痛逐漸緩解。
“每隔幾天,錢醫生就會問問我的情況,還常關照我一些健康事項,簡直比家人還關心我。”3個月后,莫力杰恢復了行走功能,實現了自理。如今,莫力杰依然會定期前來復查,在錢金根的健康管理下,如今他身體的各項指標都控制得不錯,每天還在堅持跑步鍛煉。
從各類內科疾病,到風濕免疫類疾病,再到如今的骨內科問題,錢金根一路“打怪升級”,發揮嘮叨本色,幫助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也收獲了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和追隨。
“作為一名內科醫生,不僅要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除患者的病灶,更重要的是教會群眾如何健康生活。”對錢金根而言,自己要做的不僅是治愈疾病,還有向更多人普及疾病預防知識,所以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向每一名上門的患者告知病情和各類注意事項,也成為了廣大患者心中的“好口才”醫生。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