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舌頭”在桐鄉話里,是話癆,極愛說話的意思。但這位“凡舌頭”并不是靠嘴巴說話,而是通過文字輸出,不停地寫——
從2023年12月份開始,到目前為止大概輸出了120多篇文章,一年多時間寫了近20萬字,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凡舌頭”了。
公眾號“凡舌頭”里面記錄了不少發生在桐鄉的人和事,有歷史上的,也有當下的,真情寫實接地氣,吸引了不少桐鄉人的關注。
最近的《洲泉這條小巷,誕生了桐鄉歷史上最厲害的人物》一文,還收獲了13000的閱讀量。再往前翻,《棋協副主席竟落魄至此!桐鄉老東興西門城河路茶館軼事》閱讀量9745,《跟隨豐子愷逃難的章桂,一家人回到曹家橋后》閱讀量達12000……不少文章閱讀量過萬。
(中間為姚中華)
但你可能沒想到,這位“凡舌頭”,還是一位有著近40年從醫經歷的老醫生。他叫姚中華,曾先后在洲泉鎮中心衛生院、石門鎮衛生院擔任過檢驗技師和副院長等職。如今,56歲的他退居二線,是梧桐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主任技師。如果要評選一名“最會寫作的桐鄉醫生”,“凡舌頭”姚中華肯定當仁不讓。
事實上,之所以有這么多文章的誕生,與姚中華的經歷分不開。姚中華是河山鎮人,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洲泉鎮中心衛生院,成為了醫院里的一名檢驗師,這一待就是26年。之后,姚中華又被調往石門鎮衛生院,又在那里工作了10年。
作為一名堅守基層近40年的老醫生,姚中華最常接觸的人便是老百姓,加上“凡舌頭”的性格,姚中華常常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
從家鄉河山鎮,到“第二故鄉”洲泉,再到后來的“卜居之地”石門鎮,姚中華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感受著當地百姓的喜怒哀樂,更與他們共同經歷了這幾十年來桐鄉的日新月異。
因此,無論是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物,還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小人物,都為姚中華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創作之門。
他筆下的小人物,親切生動、有血有肉,有賣肉的阿榮,保安老黃,鄰居阿婆,被征地的農婦,村醫王松賀,豐子愷的外甥女等;他的所到之處,老東興城河路茶館,清明游玩的含山,洲泉的老街,河山豐田洋等,都勾起了不少老桐鄉人的回憶和感慨。
“好風景,好故事!”“感謝記錄這些,90后幾乎都不知道。”“小辰光就聽說的石門好漢!”“走近了古街,望見了碧水,記住了鄉愁。”……幾乎每篇推文的下面,都有不少的讀者留言互動。
“當時也沒注意‘生賢里’這個名字有什么特別,后來才知道這里誕生了南宋歷史上的名相趙汝愚。”剛參加工作時,姚中華居住在洲泉鎮一條名為“生賢里”的弄堂里,并在此居住了兩年多。
這段經歷卻一直深刻在姚中華的腦海中,多年后的今天,他寫了多篇推文《為了那條三十多年前的洲泉老街》《洲泉金鴻芳:寧愿站著吃粥也不愿跪著吃肉》等,并引發很多老洲泉人的共鳴。
當然,石門和河山,也常出現在“凡舌頭”姚中華的筆下。他寫桂花村,“我從一條小徑走入,那撲鼻而來的芬芳告訴我,桂花盛開了,讓人有如飲美酒、如灌醍醐的感覺。”他寫老含村廟頭,“后面有爿中藥店,店里有個阿萍先生,瘦高個,戴著眼鏡,是個坐堂郎中,能把脈開方。”……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姚中華也心向同行。他寫過洲泉鎮屈家浜村的鄉村醫生沈興坤,“他對業務很專,空閑時間喜歡啃書。他的家人捧出了一大堆書給我看,其中有兩本人民衛生出版社的不同版次的千頁專著《實用內科學》,厚厚的兩大本,已經被他翻得很舊了。”
“慈善與醫學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河山鎮廟頭村的民間老中醫徐槐庭,擅長治療疑難雜癥,更重要的是,老先生不僅醫術精湛,更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慈善情懷,他修橋、筑路、建亭,廣行善舉。 姚中華的文章,引發了當地群眾的廣泛共鳴。
“事實上,寫作與醫學在本質上也是一樣的,醫學是救助人的身體,寫作是撫慰人的心靈。”因此,作為醫者的姚中華,寫的最多的就是小人物的故事,他關心關注他們的生活,也記錄著他們的故事。
“一旦發現有趣的事和人,我就有一種寫作沖動,會循著線索去采訪,然后記錄下來。”如今的姚中華,依然會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深入基層百姓的生活,去采訪,去體驗,去記敘,“凡舌頭”會一直“凡”下去。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