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疣’,只是皮贅,更不會傳染。”在仔細查看了孫女士的皮膚情況后,桐鄉市皮膚病防治院皮膚美容科醫師柴世牽說。
皮贅,到底是什么呢?醫學上,皮贅又稱軟纖維瘤。雖然也是“瘤”,但本質上只是皮膚組織的局部增生,是良性的,通常不會惡變。皮贅多見于皮膚的褶皺區域,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它的數量在部分情況下可能會增多,但整個過程十分緩慢且不具有傳染性。
聽完醫生的診斷意見,孫女士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我之前在網上看圖片,感覺皮贅和絲狀疣太像了,為此還擔心了好幾天。”
“雖然有相似之處,但仔細觀察,兩者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柴世牽解釋,皮贅通常呈帶蒂的息肉狀或絲狀,蒂部可細可粗,質地柔軟。而絲狀疣呈細絲狀突起或線狀突起,表面較粗糙,摸起來也更硬。
“現在天氣熱了,大家都開始穿圓領衫,有沒有辦法把‘小肉粒’去掉?”孫女士告訴記者,“小肉粒”長在脖子這樣顯眼的部位,實在影響美觀,平常還總是想摳它。
在門診中,柴世牽經常能遇到患者用錯誤的方式處置皮贅,比如用手摳、用繩子勒、用剪刀剪……“這些做法都太危險了,不僅容易引發感染,還會在皮膚上留下疤痕。我們更推薦患者進行激光治療,如果皮贅直徑較大,則應該進行手術切除,既安全又有效。”
隨著,孫女士來到激光室接受治療。“從掛號到激光完畢,總共用時不到30分鐘,這些‘小肉粒’終于消失了。”孫女士高興地說。
柴世牽告訴記者,皮贅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皮膚老化、遺傳因素、局部摩擦、肥胖等,最常見于中老年女性。
醫生建議,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小肉粒”,都不建議自行處理。當發現皮膚上出現異常增生物,或原有增生物發生變化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皮膚科面診,由醫師根據患者的皮損表現來進行治療,既保證療效又確保美觀。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