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上午,在傷口造口門診室內,護士長潘敏燕正俯身為一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處理小腿傷口。老人患有類風濕關節炎,不小心碰傷了小腿,撕掉了一大塊皮,傷口紅腫,還滲著血水。
潘敏燕動作很輕,一邊小心地清理腐肉,一邊安慰老人,“稍微忍一下,很快就好。”她熟練地消毒、上藥、包扎,每個步驟都格外仔細——類風濕病人的皮膚特別脆弱,稍不注意就可能傷得更重。
剛包扎完,診室門又被推開。一位靜脈曲張術后傷口不愈的老太太扶著門框慢慢挪進來;后面跟著肛瘺術后需要換藥的中年男子;再后面,還有位腸癌術后患者等著護理造口......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重復。
她有一頭標志性的利落短發,說話中氣十足,走起路來帶風。55歲的潘敏燕身上,處處透著30多年護理生涯打磨出的干練——換藥時手指翻飛卻不失精準,指導年輕護士時一語就能點明要害。
時間倒回2017年。那時的桐鄉,專業的傷口護理還是空白。潘敏燕進修歸來,一個人、一間診室,就這樣成立了桐鄉首個傷口造口門診。沒有經驗可循,她就邊做邊摸索;患者不信任,她就用療效說話。
8年來,潘敏燕接診過開腹術后刀口縱向潰爛化膿的患者,救治過因久坐形成的4期壓力性損傷的危重病例,曾為背部巨型膿腫患者清創……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診室墻上的錦旗也越掛越滿。
如今,在許多患者和家屬的眼里,潘敏燕就是他們的“愈合天使”。“肉芽長得很好。”這是她最常說的一句話。簡單的六個字,對患者而言卻是莫大的希望。診室里,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患者愁眉苦臉地進來,如釋重負地離開。
如今,傷口造口的團隊已發展到3人,服務范圍從門診擴展到病房、社區甚至患者家中。從未滿月的新生兒到百歲老人,他們用專業和愛心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愈合奇跡”。
下午5點多,最后一個換藥包整理完畢,潘敏燕終于摘下口罩。“明天還有傷口患者要上門換藥。”她一邊整理藥箱一邊盤算著。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又會有新的傷口等待愈合,新的希望需要守護。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