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陣陣秋雨洗禮,氣溫逐漸變得涼爽,但此時卻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中醫認為,秋季氣候清涼干燥,夏末初秋晝夜溫差較大,人們易感受外邪。外邪之時,肺臟首當其沖,肺氣不清,肺氣上逆就可導致咳嗽。
對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病癥,中醫可按外感咳嗽來治療,外感咳嗽可分為以下三類——
風熱咳嗽
表現為咳嗽劇烈、喉燥咽痛,舌診呈苔薄色黃,治療上需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可用薄荷、菊花、枇杷葉泡茶飲;也可對魚際穴、曲池穴進行按揉或刮痧,魚際穴是手太陰肺經的滎穴,五行屬火,可清肺泄熱;曲池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能疏散肺經風熱。
風燥咳嗽
越到深秋,人們越容易受燥邪侵襲。如果突然干咳不止、咽癢難耐、口鼻干燥,舌質紅而干,舌苔薄或黃或白,一般可判斷是風燥傷肺導致的咳嗽,可用杏仁、浙貝母、梨皮、薄荷泡茶飲,還可以按揉尺澤穴。
風寒咳嗽
若因貪涼不慎受到空調寒風的侵襲,或是在深秋轉涼后,未及時增添衣物而受了風寒,出現咳嗽咳痰,痰多稀薄而色白,有咽癢、氣急等癥狀,舌診苔白或薄或厚,可大致判斷是風寒襲肺所導致的咳嗽。此時,需疏風散寒、化痰止咳,可用生姜、紫蘇葉、陳皮、款冬花泡茶飲,還可用艾灸來溫陽散寒,或用艾葉煮水泡腳,泡至微微出汗即可。
醫生介紹,這三種外感咳嗽證型都以“風”字開頭,意味著不論是熱邪、燥邪、寒邪,都是與“風邪”一起侵犯人體的,除了有各自的特點外,還可能有一些共同的表證,如畏寒、發熱、頭痛、鼻塞等。醫生提醒,這三種咳嗽證型是可以演變轉化的,風寒可入里化熱、風熱可化燥傷陰,應及時就診治療,以免生變。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