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剛剛結束哺乳期的市民陳女士,在腸鏡檢查中被查出了腸癌中晚期。陳女士今年32歲,一年前剛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寶寶。然而,在哺乳期間,陳女士一直為便秘所困擾,同時還伴有腹脹、腹痛等癥狀。哺乳期不方便用藥治療,陳女士想著再忍一段時間,等結束哺乳再好好做個檢查。
直到近期,陳女士發現自己出現了便血的情況,才不得不前往桐鄉市中醫醫院檢查,結果被檢查出了腸癌,且由于時間延誤,已處于癌癥中晚期,目前正在接受進一步的手術及化療。
“這個檢查結果真的令人惋惜。”桐鄉市中醫醫院消化內科主治中醫師鐘鵬飛表示,如果陳女士能及時前來檢查,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就不會是這個結果了。腸鏡作為腸癌篩查的“金標準”,如果能在早癌期間發現,患者的治愈率可以高達95%。
記者從桐鄉市中醫醫院病理科了解到,今年2至6月,該院共接受腸鏡檢查1170余例,其中有37例已達到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癌前病變)或者癌變,腸息肉癌變的發生率相比前幾年有所提升。
桐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癌癥發病監測數據統計,2022年我市戶籍人口中發病數位居前五位的癌癥為肺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胃癌,其中結直腸癌是近年新發人數增長最快的高發癌癥。
醫生表示,腸癌的發生發展,大多會經歷“小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前病變—癌”的轉變,整個過程可長達10年左右。其間,大家要重視身體發出的信號,尤其是要盡早發現腸息肉。
腸息肉泛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主要見于大腸,而小腸比較少見。腸息肉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
目前,發現腸息肉的利器就是腸鏡檢查。那么,哪些人或哪些情況下需要做腸鏡檢查?
一、常規體檢,建議40歲以上無癥狀的人群,每隔3-5年做1次腸鏡檢查。
對于生活習慣不良的人群:如肥胖、吸煙喝酒、暴飲暴食、經常熬夜等,或有消化道腫瘤、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每隔2-3年做1次腸鏡檢查。
二、出現一些消化道癥狀的人群,要盡早完善腸鏡檢查。比如腹痛、腹瀉、便秘、便血等,持續時間較長的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常規提示潛血陽性的患者,或近期體重明顯減輕,有臉色蒼白、乏力的貧血癥狀等情況。
腸息肉的發生比較普遍,但可以通過加強腸道的日常保養,減少或減緩腸息肉的生長及其癌變進展。醫生表示,腸道息肉的發生,與大便排泄不順暢、用力過猛、炎癥、便秘等息息相關。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保養腸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定時排便,保證體內毒素的排泄,同時增強腸道的消化、吸收能力。
二、少吃重油重鹽、干硬難咽和生冷的食物。重油重鹽的食物會使腸道內滋生更多的細菌,引起腸道內炎癥發生。干硬難咽的食物進入腸道,容易形成便秘。而生冷食物會刺激、傷害腸胃的消化功能,未經消化的食物在腸內腐爛,滋生細菌,使息肉生長得更快。
三、每日飲水要充足。一旦腸道內水分不足,食物進入時,就容易沖破腸黏膜,刺破內壁,形成潰瘍性傷口。這些潰瘍性傷口在受到食物殘渣中細菌的侵襲后,就會腫脹發炎,形成息肉。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