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母親私自拆開檔案袋封條,女兒看后崩潰大哭”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隨后,“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否應該有邊界感”的話題沖上熱搜。就該熱搜問題,近日,記者采訪了桐鄉市婦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醫師謝建平。
“邊界感問題是當前親子關系沖突的矛盾點。”謝建平介紹,目前來醫院咨詢的市民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小學生的父母,他們比較關心孩子的注意力問題;第二類就是初中生的父母,最困擾他們的就是如何更好地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相處。
謝建平回憶,之前有一家三口因為親子沖突前來咨詢,孩子正在上初二,每天放學回家后就立刻關上房門,但父親擔心孩子不好好學習,每隔半小時就要去敲門看看孩子在干什么。最后父親更是偷偷在孩子的房間里安裝了一個監控,以此來監督孩子的行為。在一次溝通中被孩子發現,隨后雙方爆發沖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身體的長大、長高,心理也會隨之成長、變化,但很多父母只關心孩子身體上的變化,很少關注其心理的發展。”謝建平介紹,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父母之于孩子是“守護神”和“教練者”角色的存在,他們依戀、順從父母。到了初中,也就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主意識增強,自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也不斷提升,孩子就進入了“心理斷奶期”。
然而,不少父母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節奏,反而覺得青春期的孩子不聽話,覺得自己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認為孩子叛逆了。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而叛逆期本就是一個偽命題。
“如果父母依然試圖掌控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就是一種邊界感的缺失,就會導致各種親子問題,比如信任缺失、溝通冷漠、孩子陷入抑郁等。”謝建平表示,父母愛孩子毋庸置疑,但要用正確的方式去愛,才能建立充滿愛的親子關系,才能避免各種親子問題和沖突。
那么,孩子需要父母如何愛他(她)呢?謝建平介紹——
第一,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父母愛孩子,不是因為孩子有多聽話、多優秀,僅僅是因為他(她)是你的孩子。不要將父母的愛和孩子的學習成績或是懂事等相關聯,否則孩子會覺得是為父母在讀書,認真學習只是換取父母之愛的籌碼,久而久之就會出現“空心病”。
第二,愛是有邊界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生命個體,尊重孩子的想法、行為和隱私。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邊界感越來越強,越來越清晰,給孩子的空間也要越來越大,這樣才能讓孩子建立自尊、獨立的人格。
第三,愛是適當的物質體現。很多家長喜歡用物質鼓勵孩子取得好成績,殊不知這樣的物質獎勵會成為籌碼關系。恰當地送孩子禮物,滿足孩子合理的物質要求,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愛,而不是其他條件。只有在充滿愛與包容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汲取到積極向上的能力和愛的滋養,這樣的孩子也會充滿內驅力和愛別人的能力。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