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時盡量選擇坐在不起眼的地方;聽到別人提到自己會不自覺地心跳加速、臉紅;路上遇到認識的人,想辦法回避,甚至繞道而行……這樣的行為,你是否有過呢?
近期,“社交恐懼癥”一詞頻頻出現在各大網絡平臺,其熱度也是高居不下。尤其是許多年輕人,常常以“社恐人”自居。
“‘社交恐懼癥’屬于被明確診斷的精神科疾病,多發于16至30歲之間,男女比例沒有很明顯的差異?!奔闻d市康慈醫院心身疾病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夏江明介紹。
18歲高中生“有口難言”
今年18歲的甜甜(化名),是一名高三學生。本應全力備戰高考,卻因無法融入校園而十分痛苦。
在父母和老師眼中,甜甜是一個文靜、懂事的女孩,雖然不常與別人說話、喜歡獨處,“我們一直以為孩子只是比較內向而已?!本驮\中,甜甜的媽媽表示,對于目前甜甜無法與人正常交流的狀態,她實在想不通。
這一切要從甜甜上高中的第一天說起。離開熟悉的同學,進入陌生的高中校園,甜甜充滿緊張和焦慮。“一開始,我也想好好跟同學們相處?!碧鹛鸶嬖V夏江明,當她看到同學、老師朝她過來,她就會莫名緊張,打招呼的話在心里轉了千回,然而到嘴邊后卻怎么也說不出來。等他們走過,她又開始擔心大家會不會因為自己沒有打招呼而覺得她沒禮貌,于是懊惱和自責又爬上了甜甜的心頭。
如此反復,甜甜便開始躲避與其他人的接觸,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但甜甜的父母并沒有察覺到異常。
直到最近,甜甜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她的學習和生活,父母才意識到孩子可能出“問題”了,便帶她去就診。
“上課時,老師一說要點名回答問題,我就特別緊張,感覺透不過氣來,而且手會開始抖個不停。見到同學、親戚、陌生人也會這樣……”在醫生的詢問下,甜甜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的“經歷”。
這時,父母才終于知道,女兒是患了“社交恐懼癥”。
內向不等于“社交恐懼癥”
“恐懼是心理障礙中最輕的一種,但恐懼也會影響人的社會功能。”夏江明說,人們對于恐懼的事情,會下意識地躲避,比如患有幽閉恐懼癥的人,只要盡量避開幽閉的環境就好。但對于“社交恐懼癥”的人,單純靠躲避,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社交恐懼癥”呢?夏江明解釋,在公眾場合中,對自己的社交行為產生擔憂、緊張感,以及表現過度不自然的人,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癥”。這種心理和行為會促使人主動回避社交活動,但不能斷定其患有“社交恐懼癥”。只有當這種“回避”行為對其社會功能產生影響,且持續時間超過半年,才會被初步診斷為“社交恐懼癥”。
“人有各種情緒是正常的,但是,固定在一種情緒上,而且程度過深、時間過長的話,就會導致心理疾病。比如,碰到悲傷的事情,很多人都會不開心,但大部分人幾天后就正常了,而患抑郁癥的人,會一直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毕慕髡f。
同時要注意區分“內向性格”與“社交恐懼癥”,內向并不等于“社交恐懼癥”。“社交恐懼癥”指情緒過度緊張和焦慮,但內向性格的人更多的是羞于表達,情緒起伏不會過大。
克服恐懼,可以這樣做
要想克服“社交恐懼癥”,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那就是“我到底在害怕什么”。夏江明說:“只有知道自己害怕什么,才能去克服它?!?/p>
“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精神障礙,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更應該引起重視。如果發現自身有這方面的傾向,可以多鼓勵自己,逐步樹立自信心,比如,積極融入群體,多參加一些團隊活動等。如果覺得跟陌生人溝通有困難,可以先跟身邊熟悉的朋友多多交流。
其次,父母也要多鼓勵孩子,允許孩子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不過分干涉孩子的交友。在孩子與他人交流過程中,即便說錯話也不要過分苛責、批評他。
最后,夏江明說,出現心理問題,只要做到正確的自我調節并進行必要的醫學治療,“社交恐懼癥”就不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