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炳祥
住在鄉下,幾乎每天清晨都會去離家只有三四百米遠的集鎮上走走。鄉鎮合并后,將原來的鎮農貿市場進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環境更整潔了,設施也更齊全了,同時將農貿市場改名為便民菜場,名稱變了,但場所沒有變,經營的東西也基本沒有變。
便民菜場在集鎮“市場路”的西南側,離“市場路”相距不足20米,而“市場路”是居民進出便民菜場的主要通道,東西向的道路兩旁均是店面,經營著各種糧油食品、蔬菜水果、鮮活水產、禽蛋肉類及煙酒等物品,一應俱全。
在道路南側,開著一爿茶館,兩間門面,南門連著菜場,北門連著“市場路”,位置不錯。茶館估計開了很久,雖沒有招牌,但喝茶的人很多,每天早晨門庭若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據說是集鎮上生意最好的一家茶館。
茶館是江南小鎮的標志,最有“煙火氣”“市井味”,從古至今沒有間斷過,即使在過去的農忙時節,也是一樣,只不過喝茶的人比農閑時更早一點罷了。茶館是老年人的天地,年輕人很少光顧。與現在不同的是,以前過了50歲以上就可稱老年人了,生產隊里的重擔也不用挑,重活也不用做了。那時去茶館喝茶叫“孵茶館”,平日里早上四五點鐘,農忙時早上三四點鐘就在茶館里了。
茶館里現在的用水很方便,都是自來水,而過去沒有自來水的時候,茶館里都備有水缸,主人每天凌晨都要用水桶去河埠頭挑水,一只七石缸要挑上七八擔水才能盛滿。那時燒開水用的是煤球爐,稻草、黃豆梗、桑柴拳頭作引火柴,添于煤球,幾只煤球爐就有幾把開水壺,后來煤球爐改成了煤餅爐。
茶館里的茶葉以紅茶為主,這是大多數農村老人喜歡的。每人一把小小的陶瓷茶壺,放上茶葉,第一泡濃濃的,呷上一口苦苦的,喝茶人喜歡。喝茶老人從褲兜里摸出兩個剛買來的還冒著熱氣的肉包子,一口茶,一口包子,喜歡抽煙的點上一根煙,這也是“孵茶館”的老人最愜意的時光。有些老人還提個竹籃,竹籃里滿是鄉間自留地的土特產,在茶館最外面的茶桌下放著擺攤,換幾個零花錢。
來“孵茶館”的人,每天“新聞”不斷,上至國家大事、國內外形勢,下至家庭瑣事、奇聞異事,誰家兒子結婚、誰家老人沒了等,都是他們的話題,有些是真的,有些是道聽途說添油加醋的。喝茶的每個人都既是聽眾,又是發言人。只要有閑工夫,坐上半天也沒人趕你走。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這是當年樣板戲《沙家浜》里的經典唱段,也是江南茶館的一種特色寫照。過去說酒肆茶樓,說的就是茶館和酒家、商鋪一樣,是城邑、農村集鎮不可缺少的商業支撐。
光陰荏苒,時代變遷。現在不管在城市或農村集鎮上,老茶館已經不多了,特別是城市里更是寥寥無幾,被時尚的茶室所代替,其功能已遠遠超出了傳統“孵茶館”的范疇,成為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社交活動空間。茶室里少了嘈雜聲,多了私密性,也更迎合了年輕一代的需求吧。
○陸炳祥 退休人員,喜懷舊,愛文史,系嘉興市作協會員、民協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