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桐鄉的版圖上,有個安興鄉,鄉里有所學校——安興鄉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安興小學)。今天,我們一起回憶這所學校。
安興鄉的由來
1956年,同安、重興兩鄉合并,取名為安興鄉。
1958年,為爐頭人民公社同安管理區。
1961年,建立安興人民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建立安興鄉人民政府。
1998年,經批準,安興鄉并入石門鎮,撤銷安興鄉建制。
安興小學的名片
據《石門鎮志》記載,安興小學起源于白馬鄉中心小學,有學生246人,教師12人。
1956年遷址安興集鎮(同善堂)。1984年,安興鄉政府籌措資金,建造安興鄉中心小學教學樓,下設春麗橋、對豐橋、興豐、墅社、殷家漾、周墅塘、余墩七個村小和教學點。1990年,安興鄉有1所中心小學,7所村小,1176名學生,49名教師。
2000年由于布局調整,并入石門鎮中心小學,在原址設立石門鎮中心小學安興校區并相繼撤并7個村小教學點。
2011年,安興校區易地建造(石門鎮安興集鎮鼎興路)。2012年6月,占地30.72畝,校舍面積5513平方米,可容納16個班規模的安興校區建成并投入使用。
對于創辦的時間,也有其他的文字記載,安興鄉中心小學1952年創辦,地址在同善堂。時間久遠,資料有限,這里不再深入。
1978年,20多歲的小伙子陳榮順成了安興小學的一名老師。1年之后,他榮升副校長,后來做校長、書記,一直到退休。如今,已經70多歲的陳榮順再回首往事,許多記憶已經模糊,但對安興小學卻有深深的情感。
“我從剛開始做老師,到后來退休,大部分時間都在安興小學,看著老的教學樓拆掉,新的教學樓建造起來。”話語間,陳榮順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
沈娟英手上有一張1991年12月拍的照片,那時安興鄉舉行幼兒小學元旦文藝匯演,照片的內容是安興小學學生表演《讓我們蕩起雙槳》。
在沈娟英的記憶里,當時,學校里沒有音響設備、沒有舞臺燈光、沒有音樂伴奏,一架電子琴是整臺文藝匯演的主要伴奏樂器,但一點也不減臺上孩子們的表演熱情和臺下孩子們觀看的興致。“照片中,這個彈電子琴的人是我。”沈娟英笑著說。
在安興小學下屬的春麗橋小學讀書,高中畢業后回安興小學教書……沈娟英與安興小學有著剪不斷的緣分。
“安興小學的老師們非常敬業,也深深影響了我。”沈娟英高中畢業,琴棋書畫自然比不上師范畢業的同事。于是,住安興小學宿舍那段時間,晚上沈娟英就向其他老師拜師,學琴棋書畫,為之后做專職音樂老師打下基礎。“真是手把手地教,一點點地帶,他們很無私,我成長也很快。”
上世紀90年代,安興小學辦學條件比較艱苦,但大家樂此不疲。比如,當時學校就一臺腳踏風琴,輪到哪個班上音樂課,總有4個學生抬著腳踏風琴去教室,使用得多了,感覺那風琴隨時會散架。后來,食堂有多余的場地,專門開辟了地方作為音樂教室,才省去了抬腳踏風琴的事。
“那時,我們還會編排節目,帶著學生,去工地上給工人表演,比如快板、唱歌等。”至今,沈娟英還保留著一張學生表演快板的照片。
在沈娟英的記憶里,她讀書時,安興小學與安興中學是在一塊的,就在安興集鎮的河邊,后來搬到了現在安興衛生院這個位置,再后來搬到過老安興中學的位置,直到現在安興校區的位置。
安興鄉幼兒小學元旦文藝匯演應該是傳統活動,許多年過去了,有好幾個老師保存著不同年月的照片,回憶起來也是津津有味。
“最后一屆周墅塘小學學生參與的文藝匯演。這一屆學生只有一二三3個年級,老師共3人。”2005年8月,周墅塘小學撤并到安興小學,顧建峰回憶當時的場景,自己趕鴨子上架排練了節目《雛鷹起飛》,學生很努力,邊看著視頻邊練習,把整個節目練了下來。“中間還有個小插曲,表演時中途沒有了音樂,她們仍然完美表演到最后。”
合并,成為安興校區
“那時,安興小學搬遷在老的安興中學處。”杜玲英老師再過1年多就要退休了,她30多年的教學生涯都在安興度過。“這個班是我唯一不做班主任的班級,但我任教語文和科學兩門課程。”杜玲英說。扎根農村30多年,杜玲英20多年都在帶畢業班,這在全市也是為數不多的。
如今,距離拍攝這張照片已過去10多年了。老校區原址也已不復當年模樣,但記憶中的那段青春往事,依舊鮮活如初。
記者還收集到了不少老照片
快來看看吧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