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進69歲的烏鎮中學,一起回首那段過去的歲月。特別值得一說的是,烏鎮中學的校名,是茅盾先生題寫的,在現在的校門口可以看到。
01 烏鎮中學,69歲了
記者查閱了《桐鄉市教育志》、《烏鎮鎮志》以及學校的資料,大致羅列了烏鎮中學的發展。
烏鎮中學,創辦于1956年9月,當時招收初一新生兩個班120人,學校暫設在烏鎮第二完全小學內(烏鎮南宮),校名為“浙江省桐鄉第二初級中學”。
1957年,遷入桐鄉縣烏鎮鎮西大街37號。1958年,曾附設“浙江桐鄉縣初級幼兒師范學校”。1959年-1970年,曾使用烏鎮第一初級中學、烏鎮初級中學、烏鎮中學等校名。
學校創辦初至1970年,為初級中學建制。1971年,開始招收高中生,兩個班,94人,學制為兩年,成為全日制完全中學建制。1978年,初中一年級開始恢復三年學制,初二改制,一部分學生畢業升入高中,一部分學生升初三。
1985年,開始招收職高班,首屆招收美術裝潢專業1班,學生32人。此后,職高新生時招時停,至2005年停辦。1988年暑假,招收職高家電班,新生31名。
1989年,開始建造400米跑道田徑運動場。1990年,新建的實驗樓于當年國慶節時竣工。1993年,因前幾年學校會考成績優良,達全縣首位,學校在省級高中“會考”工作會議上作書面交流。1994年,學校與其他學校聯辦財會電腦職高班。
2003年,學校完成了改造工程,新建了教學樓、學生公寓、食堂以及基礎輔助設施等,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隨著桐鄉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布局調整的需要,從2006年開始停止高中招生,2008年恢復初中建制。
2007年8月,按照桐鄉市教育局要求,烏鎮中學、烏鎮初級中學、烏鎮民合中心學校初中部、烏鎮民興中心學校初中部等四校合并組建為新的烏鎮中學,學校由本部(烏鎮)和民合校區(民合集鎮)兩部分組成。
2018年,烏鎮中學新校址投入使用后,舊址拆除。當時,不少烏鎮中學的畢業生紛紛趕去拍照留念。
這個老校區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開始,經歷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校名被改了一次又一次,不變的是根植于學子內心的記憶與夢想。
轉眼間,烏鎮中學已經走了69載了。
02 他們的回憶
王士杰的童年、少年幾乎都與烏鎮有關。小學在烏鎮植材小學,后來進入烏鎮中學讀完了初中、高中。“我讀初中那會兒還是1972年,一直到1976年夏天畢業。”王士杰回憶。
擅長文科的王士杰,在上初中時,寫作水平已經顯露出來了。那時,可看的課外書不多,但他能找到英雄人物故事、歷史故事等書籍,都是他愿意捧讀的“心頭好”。
“我的語文老師黃冠民也是我寫作路上的引路人,每次看到我不錯的作文,他會在課堂上作為優秀范本朗讀給同學們聽,或者給我肯定,讓我有了滿滿的成就感,也讓我更有信心去寫作。”中學時代,王士杰寫的一篇評《水滸》的學習體會文章,還曾經在當時的桐鄉廣播站播出。
學生時代讀書、寫作的經歷,也為他日后成為地方文史學者、出版相關書籍等,種下了啟蒙的種子。
“我從民興中學調到烏鎮中學,是1978年的事,那時鄉村里的高中陸續停辦,我便到了烏鎮中學,教高中學生。”1978年,工作才兩年的王嘉德到烏鎮中學任教。
在王嘉德印象里,當時的烏鎮中學辦學條件比較艱苦,起初他到烏鎮中學,操場還是泥地,教學樓分布在操場的前后,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學校才開始建400米的標準跑道,這在當時也是為數不多的。
“1983年之前,高中都是兩年制,1983年開始,高中變成三年制,到了1986年,第一屆高三生畢業……1987年這一屆烏鎮中學考得特別好,有40名學生考上了一本。”再回首,王嘉德依舊記憶猶新,“這中間,我們還辦了兩屆美術裝潢班,有三、四個學生考上了中國美院。”
其間,王嘉德做了7年班主任,也做過教導主任,后來桐高開辦,他便調到桐高任副校長。“在烏鎮中學待了10多年,很有感情,也有許多出色的畢業生,有些現在在大學里做教授了。”王嘉德說。
“我是1980年上高中的。”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陸明泉也是烏鎮中學的校友。高中時代,他是三班的班長,第一任班主任就是王嘉德。
“我跟王嘉德老師特別有緣,小時候,我的小學老師王榮德,就是王嘉德的弟弟。”陸明泉和王嘉德兩人亦師亦友,之后的幾十年里,一直保持著聯系。
彼時的陸明泉還是個高高瘦瘦的小伙子,讀書很厲害。“當時,成績是公開的,考前十名,還有個光榮榜,張貼在校園宣傳欄內。”高中兩年制,一個學期兩次“大考”,一次期中,一次期末。這么多年過去了,陸明泉依舊記得,除了第一個學期的期中考試考了第三名,其他的7次“大考”,他都拿了第一。
陸明泉的老家在當時的民合鄉五星村,那時是“深鄉窩”,兩年高中都是住校,每周就星期天回家一次,回家全靠雙腿走路,光單趟就要走一個半小時。“那時我們住校,沒有專門的宿舍,就是舊教室改的宿舍,上下鋪,住了30多個學生。雖然條件很差,尤其是夏天特別熱,但大家相處很融洽。”
“高中最后一個學期,我們幾個同學在宿舍熄燈后,經常會偷偷地跑到學校附近的顧震中老師家自習,準備復習考大學。”那是一段難忘而快樂的記憶。陸明泉記得,彼時是春天,顧老師帶著同學們翻墻而出,準備走近路回家,墻外就是附近農村的田地。“不料白天還是干枯的田里,到了晚上已經灌滿了水,黑燈瞎火的根本看不清,顧老師和同學們一個個全都跳進了水田里,狼狽不堪,現在想起來還是記憶猶新。”
考上大學后,陸明泉選擇了無線電專業。一路奮斗,成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教授。20余年間,陸明泉和他的團隊成員們扎根衛星導航領域,經歷了從北斗一號到北斗三號系統分步建設與漸進發展,見證了中國的衛星導航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歷程。
記者還搜集了一波老照片
快來找找有沒有你吧
讀完文字
那些被封印的記憶
是否又開始鮮活起來?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