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許多所老學校,走訪中,有老校友提出他的母校,承載著無數青春的記憶,同樣精彩。于是,我們追逐校友們的腳步,開啟了“晏城初中”的尋訪故事。
“晏城初中”創辦于1974年春天,當時校名為南日公社五七學校城分校,隸屬于桐鄉縣南日公社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這一年,招生2個初中班級,學生約80名。校址位于南日公社慶豐大隊竹水板橋(晏城集鎮南),現在屠甸小學晏城分校差不多的位置。
1976年秋到1978年夏,學校曾開辦過高中班1個,學生約35人。
1980年秋,改校名為南日公社中心學校晏城片初中,代管晏城片小學,隸屬于南日公社中心校。
1983年改名為南日鄉晏城初中,隸屬于南日鄉初級中學。
1985年3月,晏城初級中學獨立建制,改校名為桐鄉縣晏城鄉初級中學,因晏城鄉沒有鄉中心小學,故晏城鄉初級中學代行鄉中心小學管理職能。
1990年秋,晏城鄉正式建立鄉中心小學,晏城鄉初級中學成為單一職能的鄉辦初中。
1992年夏,因晏城鄉撤銷,被并入南日鎮,晏城初中取消獨立建制,成為南日鎮內的一個初中教學點,隸屬于桐鄉縣南日鎮初級中學。
2001年底,因行政區劃調整,南日鎮初級中學晏城初中教學點調整為屠甸鎮初中教學點,隸屬于屠甸中學。
2004年1月,撤銷教學點,有的教學班并入屠甸中學。
其實,作為獨立建制的晏城鄉初級中學,僅存在于1985年3月至1992年7月,共7年半時間。
曾幾何時的輝煌,他都記得
回憶好似剝洋蔥,一層又一層,千絲萬縷,說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誼。1984年,呂志江25歲,有幾年教師工作經歷,又重回學校進修、學習。這一年,他打算畢業之后去桐鄉四中教書,被突然任命為南日鄉初級中學的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
到了1985年初春,桐鄉縣農村中小學全面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改革,晏城初中開始獨立建制。
這一年的3月24日,呂志江清楚地記得,下著大雨,他提著生活用品行李,由南日集鎮沿機耕路步行前往位于晏城鄉集鎮南側慶豐村祝沈板橋的晏城鄉初級中學,進入校門前,先得經過一段小水渠的渠岸泥路,正式開啟了他的校長生涯。
當時的呂志江,兼任初三年級2個班的語文(古文部分)教學以及中考復習輔導的同時,和幾名中層人員開始狠抓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校風學風建設。
1985年5月,首屆晏城鄉教職工(代表)大會上,審議并通過《晏城鄉中小學管理條例》,并以“團結進取,超南趕史(南日初中、史橋初中),爭取二三年內開創晏城鄉教育事業新局面”為題作校長工作報告。
沒想到,當年的7月,中考時,就有2位學生(魏定海和沈王明)考進中專,首創該校學生通過中考直接跳出農門的校史。
之后的幾年間,升學成績也是年年遞增。特別是1990年7月,桐鄉一中(高中)招收200名新生,作為偏遠鄉鎮小規模學校的晏城鄉初中,成績喜人,竟有12名學生考上桐鄉一中,引起很大反響。
當然除了驕人的成績外,呂志江在晏城初中也做了許多的事。這么多年過去了,這位有心的校長把當時重要的時間節點、發生的事情,都寫在了一本本的記錄本上,折射出的是他滿滿的教育情懷。我們摘取一部分,分享給讀者。
1986年1月,為開發和利用學校既有的育人資源,開始組織晏城初中歷屆畢業生中已考入或已工作的大中專校友返校,開展聯誼活動(之后每年一次)。
1986年11月,帶隊乘鄉里電影放映船赴省級先進單位留良鄉初中參觀取經,聽取勞模張宏良校長介紹辦學管理經驗。
1987年3月,策劃創辦鄉初中“校園之聲”廣播,每日午間一期,直至鄉初中撤銷為止。
1988年10月,學校少先隊獲全國紅旗大隊榮譽;組織晏城鄉中小學校園文化節,無論是大量活動設計組織,還是育人環境熏陶等,十分用心。
1990年9月,中小學正式分設,搬入新校區,全校教師同一大辦公室,著手建設花園式小校園。
1992年2月,出臺并全面實施《學生德育與班級管理工作條例》,重視學生工作,校風學風相對良好,助推教學質量,確保在全縣同類學校的上游方隊。
1992年5月,開展紅五月第三屆校園歌手大獎賽,雖說農村學校學生藝術熏陶得少之又少,但仍有一些擁有一定藝術天賦的青少年,只要給個平臺,還是能大放異彩……
在魏定海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是校園北教學樓前的一棵高聳的大雪松,畢業合影時,許多同學就選了它作為背景。
“晏城獨立設鄉后,我們學校的師資有了極大的提升,盡管是農村的一所普通的初中,但師范或大學畢業的老師也有好幾位。像呂志江、虞金奎、錢培江、錢元慶、沈坤林等老師,都能和學生融洽相處,全身心地撲在教學上。2017年,畢業32周年同學會時,大家對那時的趣事、樂事、美事、糗事,還是津津樂道。”魏定海說。
言及求學時代的歲月,魏定海的思緒一下子打開了,很多事哪怕過去了幾十年,回憶里總有那些細節撥動心弦。
初一、初二時,魏定海最喜歡的是數學,尤其是幾何。那時,他自己摘抄下來的幾何題集就有挺厚的三四本,在一次桐鄉數學競賽中還拿了一等獎,有幸與南日初中的獲獎學生一起,第一次乘輪船到桐鄉參加了現場賽。
在魏定海看來,這樣的學習興趣,與小學的數學積累和老師教導、家庭影響有關,更與當時執教初中數學的陸圣章老師密不可分。
陸圣章是南日人,那時交通不方便,住宿在學校樓梯拐角處的一間小閣樓里。魏定海常會去他的小閣樓問問題,“記得陸老師常是天氣稍涼就拖一雙‘蚌殼絮鞋’,說話則總是帶著微笑,讓人特別愿意親近。”
那時,魏定海和沈王明、魏鳳標3位同學,基本每年都是年級前三的。“我們那會兒,中考招生先招錄的是師范和其他中專,就這樣,我和沈王明進了中專,魏鳳標進了桐鄉一中,還有不少人去了屠甸中學和技校。”
“沒有操場,中考前,練長跑是到附近村莊跑的,在鄉間小道跑步時,心情就很放松。”張麗回憶,下雨天,這樣的訓練就改成了爬樓梯,學校辦學條件雖然艱苦,但初中生活還是樂在其中的。
那時,老師自己刻試卷,用油墨印刷,也是八九十年代的學生們共同的記憶。張麗也曾是老師的小助手,一張又一張地幫忙油印,若不晾干,拿在手里,用力一擦,就模糊了,且滿手的油漬,當下的孩子是沒法體會的。
屠甸中學科學老師倪淑英大學畢業后工作的第一站,便到了晏城初中。2001年,當時倪淑英24歲,正青春,20多年過去了,她回憶起來,仿若昨天,快樂的事說不完。
“我是江西人,當時教育局到我們江西來招聘,我就這樣來到了晏城初中。”倪淑英初到學校,就接手了初二班,教的是英語學科,據說當時缺英語老師。
那時,她剛走出大學,滿是學生氣,和學生們關系甚好。當時學校開會,老校長用方言講話,這可苦了初來乍到的倪淑英,“聽不懂”。
學生們卻很有意思,主動和倪淑英約定:他們努力背單詞,老師努力學方言,雙向奔赴,各自努力。學生們英語學得很認真,倪淑英也在晏城初中學會了桐鄉方言。
“我剛到晏城初中時,還是屬于南日初中的分校,我們常常要回南日初中去辦公。”也是這年年底,因行政區域劃分,晏城初中歸屬屠甸中學,她教完這屆初二學生,就到屠甸中學去了。
短暫的一年時間,倪淑英和學生們燒野火飯、挖馬蘭頭、釣龍蝦,騎自行車去采訪老人等場景,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關于晏城中學
大家有怎樣的記憶呢?
快來和我們分享吧~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