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的讀書情景,哪怕封存幾十年,記憶的匣子一旦開啟,一個故事帶著一個故事涌上心頭,激動處不忘感嘆一句:你看,過去幾十年了,我們好像都變了,又好像沒變。
今天,我們帶你走讀屠甸小學,也有人稱呼“屠甸鎮小”,了解這所百年老校里曾經的初中部,可能許多人都不清楚,但不妨礙我們追憶。
桐鄉市屠甸鎮完全小學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百年老校。據現有資料記載,辦學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末的“白蓮書院”,從南宋末“白蓮書院”到清中期的“崇道堂”,經清末廢科舉興新學,1905年正式改辦“公立石涇兩等小學堂”,1912年更名“崇道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命名為“屠甸鎮完全小學”。
熱心的屠甸小學校長陸順生和退休教師沈林坤幫我們查了學校的資料,在校史沿革里,找到了非常簡單的幾個字,證明初中部確實存在過。據記載,1969年改稱“屠甸五七小學”,建立公社教革委和學校貧管會。其中,1974年下半年至1979年上半年鎮小附設初中班級。
1978年,恢復“桐鄉縣屠甸公社中心學校”名稱,除管理各村小外,還兼管紅衛、紅旗兩所初級中學。(現有的資料有限,為了閱讀方便,當時屠甸五七小學里的初中部,這里統一稱之為:屠甸小學初中部。)
“我們這些晚字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參加教育工作時,看到歷經滄桑的屠甸小學老校區十分簡陋。校門仍然朝北,出門可以看到寺橋,進門上南右手邊第一間是會議廳,接著是朝東一排教室,路東中間為教師辦公室,直東是教工食堂,敞開式操場……”屠甸小學退休教師陳林松在他寫的《從崇道小學到屠甸鎮小》文章里,記載了他記憶里學校的建筑格局。
回首50年前的求學歷經,今年60多歲的校友姚金坤仿佛在談論昨日的過往。那時,他是屠甸小學初中部的首屆畢業生,也是這個班的班長。
屠甸小學初中部首屆畢業生
在姚金坤的記憶里,那時的屠甸小學初中部,在山門街大橋的南堍頭,如今的屠甸鎮社會治理中心往南一點的位置,現在的青云路上。記者在校史資料里也查詢到,因長山河拓寬工程,校門改朝西側。后來,校門還改成南門,再后來就搬到了現在屠甸小學的位置,這里不再展開。
“當時,因上初中的學生人數比較多,屠甸中學2個班容納不下,就在屠甸小學初中部、紅旗中學、紅衛中學各開了一個班,當時一個班就有50多個名學生。”姚金坤說。
屠甸小學初中部運動員號碼對照表
為了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初中生活,熱心的姚金坤還邀請了3名老同學,一起回憶他們的初中生活,讓近50年前的校園生活變得豐富飽滿起來。
“我們班主任是潘梓英,是個女老師,她教我們語文和英語,數學老師是黃芝芬,美術老師是徐仁武,中途還來了個英語代課老師。”
“老師非常敬業,遇到學習跟不上的學生,放了學會留下來進行單獨輔導。”
“印象里,當時學費1.5元,家里條件困難的同學還去大隊里打申請報告,要求減免部分學費,根據家庭困難程度,可以減免0.5元-1元。”
“當時上學的書包都是媽媽自己縫的,沒有縫紉機,就一針一針地縫,布是家里自己織的土布,做成一個書包。”
“當時穿的衣服基本也是土布,鞋子是布鞋,也是家里人自己做的。”
“14歲時正好讀初中,家里人給我做了一件的確良衣服,平常不讓穿,每次衣服穿完洗干凈后,會先放在席子底下壓平,再放在柜子里,逢年過節才能穿。”……
4名老同學你一言我一語,回首著自己的初中生活。當時,他們上課很輕松,每天上午兩節課,下午兩節課,上下學自己走路,回家吃中飯,每天還有20分鐘的毛筆字課以及每周一次的勞動課,到田坂里跟著農民干活,也會去學校的農耕地里,割草、喂羊……
在幾個老同學的記憶里,有一年,全班同學還背著被褥遠行,路途中設了障礙物,挖“地雷”,爬鐵絲網,燒野火飯……以此鍛煉他們的能力。
“當時, 我參加了第三屆手扶拖拉機培訓,老師帶著我們幾個同學去晏城加工廠學習,還拿到了證書。”這讓60多歲的沈永良記憶深刻。“我們上學時,老師上課都是講方言的,我們現在能講點普通話,都是自己學的。”“當時,同學家的經濟條件都一般,蠟燭舍不得買,用洋油燈照明,條件差點的洋油燈用不起,用菜籽油里面放根棉紗當燈用。”……
記憶里,姚金坤和同學們下午3點不到就放學了,有時還要去大隊里賺工分。那時日子過得辛苦,但沒有學習壓力,想學就好好學習,不想學了就回家干農活。兩年的初中生活,首屆初中班一個班50多個同學陸陸續續退學了好些個,有些也考上了高中……
2018年,屠甸小學初中部畢業生再聚
一晃,近50年時間過去了,老同學們依舊有說不完的故事。他們也期待著到2026年時,開個50周年的同學會,再好好講講當時的讀書故事。
我們在尋訪的過程中
還找到了一些屠甸小學的舊影
這里也有你的回憶不?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