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的沈一飛。
沈一飛。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每一名援教老師的心聲。兩個月前,新一輪的援教工作開始,桐鄉派出了屠月飛、孔建強、陳超群、沈一飛、顧亞娟、程祥萌、陳佳7名優秀教師奔赴新疆,支援幼教、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等多個領域。
近日,記者采訪了其中兩名老師,一起來聆聽他們的援疆故事。
真情援教 亦師亦友
沈一飛是桐鄉市第六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今年8月底,他帶著對教育的熱愛和對邊疆的向往,飛越萬里關山,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的沙雅縣第五中學,真情支援邊疆教育。
初到邊疆,語言、生活習慣的差異成為了沈一飛首先要克服的難題。但沈一飛有信念去“迎戰”,他努力學習當地語言,積極參與到學校的各項活動中,順利融入到沙雅五中這個大家庭里。沈一飛坦言,他與715班的孩子們像家人朋友一樣相處,有著說不完的溫情故事,他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談心聊天,關心孩子們的衣食住行。
面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難以奏效。如何應對教學方式的轉換?作為從事教學工作19年的資深老教師,沈一飛很快就摸索出了更合適的教學方式,提出了“一堂好課、一篇論文、一個課題”的教科研模式。
這段時間,除了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沈一飛還通過聽課調研、常規檢查、早讀巡視等方式,針對學校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調整與部署。同時,他還積極開展“青藍對接”,與當地兩名幫帶教師進行結對,落實好“傳幫帶”,充分調動他們的教學教研能力。
當好帶頭人 做好傳幫帶
在四公里外的沙雅縣第二中學里,有一名深受學生們喜愛的桐鄉老師,她就是來自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的屠月飛。作為我市語文骨干教師,15年來,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學一線。兩個月前,屠月飛告別家人,作為桐鄉支教團領隊,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援疆之路。
8月28日,沙雅縣第二中學的10名援疆教師在屠月飛的帶領下,開啟了“援疆第一課”,教師們緊扣“大美中國”主題,結合自己的任教學科,帶來了10節充滿特色的教學活動課。屠月飛以蘇軾的《游天山天池》導入課堂,壯闊的高山、清澈的流水……熟悉的家鄉美景很快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這是老師的家鄉——桐鄉烏鎮。”幻燈片不斷播放著秀麗的江南水鄉美景,配以當代詩人徐平《烏鎮逢雨》 中的詩句,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十分高漲。屠月飛介紹,江南水鄉和新疆有著完全不同的美景,可以讓學生體會中國的幅員遼闊、風景各異。
教師節期間,屠月飛發起了“手寫三行詩,紙筆寄師恩”的主題活動,由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和沙雅縣第二中學共同開展。雖然相隔數千里,但教師們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嘉”“沙”兩校學生的優秀作品制作成電子版與圖片版,傳遞給對方,進行交流學習。“三行詩作品傳遞到了遠方,真情也傳達到遠方,真正展現了‘異地異人不異心,隔山隔水不隔情’。”屠月飛說。
“我們來到新疆,是要讓教育事業開花結果的。”援疆期間,屠月飛除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外,還積極協助學校推進課改,她主動融入課堂聽課,與學生交心相談、與當地教師深入交流,積極開展“傳幫帶”工作。
屠月飛(左五)。
課堂上的屠月飛。
一個在杭嘉湖平原腹地,一個在祖國西陲,相隔5000多公里,因為愛心支教,大家心手相連。援疆教師的到來,為沙雅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2011年開始,桐鄉已經先后派出了張曦東、陸衛強、袁宏陽等46名人民教師前往四川、西藏、新疆,開展邊疆對口教育支援工作,把桐鄉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方式傳授給當地的教師,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繼續踐行著與西部的約定。
下一步,桐鄉將進一步優化教師專業發展,開展更加豐富的課堂教學研討,把送教、資源共享、線上線下協作等方式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途徑,促進兩地教育聯動、協同發展。
(本文照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