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已經過半,同學們心心念念的暑假馬上就要來了。
嘉興市普通高中學校、中職學校(含技工院校)、義務教育中小學校、幼兒園、特教學校將于7月5日結束2022學年第二學期(本學期),7月6日暑假開始,8月29日暑假結束。
夏季是溺水、中暑等安全事故的高發期,在享受快樂暑假的同時,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安全防護,
一起來看這份安全指南——
與水相關的八大青少年常見危險行為
①到野外開放性水域捉魚、摸螺等。
②在水里或水域周圍與同伴打鬧。
③進行水上活動時不穿救生衣。
④在雷雨天氣游泳。
⑤對自己的游泳能力認識不足所做出的大膽逞能行為。
⑥爭強好勝,迫于同伴壓力嘗試冒險。
⑦飯后、劇烈運動、飲酒或者服用藥物后游泳。
⑧身患感冒、眼疾等疾病去游泳。
與溺水相關的四大錯誤認知
問題1:人一旦溺水,一定會瞎撲騰并大聲呼救,附近若有人則很容易獲救?
糾錯:溺水事故大多是悄然發生。溺水時,吸入空氣是第一需求,當人的口鼻在慌亂中短暫浮出水面,受本能驅使會全力吸氣,此時會有大量的水嗆入氣管,根本來不及發聲。
問題2:只要水面平靜,下水就不會有危險?
糾錯: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暗礁、水草、溝壑等,每一項都可能對人造成生命危險。
問題3:只要獲救,溺水者就安全了?
糾錯:當溺水者吸入過多的水就會引起呼吸并發癥,進而引發繼發性溺水或干溺水。此時,哪怕溺水者已經獲救上岸,如果不及時跟進治療,液體積聚仍會導致呼吸窘迫,腦損傷(腦缺氧)甚至心臟驟停。
問題4:只要會游泳,就能下水救人?
糾錯:溺水者慌亂中求生時,力量驚人。因缺乏救援經驗,熱心群眾貿然下水救援反被拖入水中的慘劇時有發生。非受過專業訓練或者經驗豐富者,切忌下水救人,應盡量使用長桿、漂浮物等工具實施救援。
雷雨天避險安全要點
①關閉門窗,防止雨水撲入屋內,一旦進水立即關閉電源、煤氣等設備。
②不要走地下通道或高架橋下面的通道。
③在山地如發現水流湍急、混濁及夾雜泥沙時,可能是山洪暴發的前兆,應離開溪澗或河道。
④如住所可能出現嚴重水淹,應撤離居所,到安全地方暫避。
⑤不要在流水中行走,15厘米深度的流水就能使人跌倒。
⑥應及時了解掌握氣象信息,在雷雨等惡劣天氣情況下提醒孩子盡量留在家中或其他安全場所。
⑦若遇洪災,先到屋頂暫避,并用繩子或被單等物品將身體與樹木等安全固定物相連。等到達相對安全之地,應立刻發出求救信號,爭取及時被營救。
⑧若遇到雷雨天氣,請拔掉插頭,關上電源,不到易觸電的場所活動;不到大樹下等易遭雷擊的危險處躲雨,避免雷擊。
⑨雨后山區易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請盡量避免或減少到山區出行。
高溫中暑要警惕
①孩子在中暑前都會有一些先兆癥狀,比如:皮膚起紅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痱子;頭暈胸悶、惡心嘔吐、四肢肌肉酸痛……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中暑。
②輕度中暑:孩子會出現頭暈、頭疼、面色潮紅、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脈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
③重度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大部分都伴有體溫明顯升高的癥狀。
不同中暑情況可以這樣處理
①熱疹,又稱痱子,是一種在炎熱、潮濕的天氣里大量出汗而引起的皮膚刺激。它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常見于少年兒童,這種皮疹在肌膚涼爽后不久可自行消失。
怎樣識別:痱子看起來像一個紅色的丘疹,常出現在脖子、上胸部、腹股溝和肘折處等。
怎樣處理:熱疹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提供一個涼爽、濕度小的環境,保持患處干燥。熱疹的治療很簡單,通常并不需要去醫院接受專業的救助。
②曬傷。人們應盡量避免曬傷。雖然曬傷引起的不適通常很輕微,一般一周以后可自行緩解,但它仍然是一種對皮膚的傷害。嚴重的曬傷需要到醫院進行醫治。
怎樣識別:皮膚變紅,感到疼痛,暴曬后溫度異常升高。
怎樣處理:如果未滿1周歲或出現發熱、水泡或嚴重疼痛的癥狀,要咨詢專業的醫生。
在處理曬傷的皮膚時,應記住以下要點:
▲避免反復日曬。
▲曬傷的地方請冷敷,或浸泡在涼水中。
▲在曬傷的地方涂抹保濕乳液,不要使用霜、軟膏等質地過于濃稠的護膚品。
▲不要擠破水泡。
③熱痙攣。通常發生在人進行劇烈運動且大量出汗時,使人身體中的鹽分和水分隨汗液一同流失。肌肉中的含鹽量低可能是造成熱痙攣的原因。此外,熱痙攣也可能是熱衰竭的一種表現。
怎樣識別:四肢、腹部等大肌肉群的痛性痙攣,體溫可能會升高,一般不超過40-℃。
怎樣處理:轉移至涼爽通風的地方,補充液體的同時,給予肌肉拉伸及按摩。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