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市第十中學的前身是創辦于1958年的“桐鄉縣第三初中”,2011年才改成現在的校名。學校位于烏鎮鎮龍翔學市路,是一所全日制初級中學。本期《校長訪談》,我們走進桐鄉市第十中學,來聽聽校長李新強的辦學理念與育人心得。
李新強近照。受訪者供圖
記者:作為一所城鎮中學,桐鄉十中的辦學理念是什么?學校希望培養怎樣的學子?
李新強:學校始終秉持“愛心育人、科學施教、文化育人”的辦學理念,以“辦老百姓家門口滿意的學校”為辦學宗旨,堅持教學相長,為學生成長奠基,為教師成長鋪路,講求科學施教,以學定教,努力培養基礎扎實、特長明顯、心理陽光的可持續發展的學子。
記者:桐鄉十中倡導文化立校,用文化去潤澤、用思想去引導、用制度去規范、用精神去激勵,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李新強:學校以“互助、互愛、互享”的互融文化構建幸福校園文化,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以學生的學習小組和教師的備課組為載體,構建互幫互助的學習型校園文化;第二,以“愛心育人”實踐手冊和“愛心基金”為載體構建互敬互愛的人文型校園文化;第三,以捆綁考核制度為保障,構建互融互享的互融性校園文化,從而使整個學校形成一種很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發每一名師生奮發進取,自強不息。
互幫互助的學習型模式、捆綁式的考核機制,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通過各種舉措激發大家的向心力和內驅力,努力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記者: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避不開的問題,如何才能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開展教學工作,打造老百姓家門口滿意的學校?
李新強: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關鍵。為提升教學質量,我們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注重管理凈學風。學生發展,學風是根,成績是果。我們重點對學生文明禮儀、自修紀律、環境衛生、作業管理等加強教育引導力量,最終讓每個學生“坐有相、穿有樣、行有規、言有范”;不斷深化“主動對話、互助發展”的生本課堂模式,創造機會讓學生讀讀、議議、練練、講講,開展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加強作業分層研究,全校以備課組為單位,根據各自學情,研究布置分層作業,解決學生“吃得飽、吃得好”的問題。
多年的實踐經驗得知,這樣的舉措效果實實在在看得見,學校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深受家長的肯定。
記者: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幾年每年新進多少教師?學校在培養新教師隊伍時有何創新舉措?
李新強:教師是立校之本,遵循“以師為本”的發展理念,喚醒每一位教師的價值意識,是校長的職責和使命。
基于我們學校目前教師整體年齡偏大的實際情況,為盤活存量教師人力資源,學校通過構建“三位一體”機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以規范塑師德,教師發展師德是根,專業是果,在塑師德方面學校注重制度先行、典型引路、多元評價;以文化鑄師風,我們始終堅持“和諧師生關系就是教學質量”這一理念(愛心結對,愛心基金,評選學生心目中最喜愛教師),營造教師之間“互融互享”工作氛圍,并構建“六一工程”研訓體系;以命題強師能,學校以命題為支點,撬動教師成長,注重鉆研真題和自主命題相結合,每學年完成“師生同做一張試卷”,舉行一次命題比賽,從而不斷提升教師學科專業素養。
記者:桐鄉十中的特色教育是什么?有哪些閃亮的特色課程或特色活動?
李新強:我們學校是浙江省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學校設置專門的校園足球拓展性課程,創設適合本校學情的足球教學模式。因此,在學校的綠茵場上,每天都能看到一群充滿活力、敢于挑戰的足球少年,他們為夢想而奔跑,為未來而努力。同時,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足球活動,如足球考級活動、晨會足球操、班級對抗賽等,有力提高學生的足球水平和能力,培養學生自信、自律、陽光、拼搏的精神。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