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平為學生作心理講座。
受訪者供圖
沈燕瑾近照
“我有一個多月時間沒跟女兒主動聊學習了,其實我心里很想聊,但是又怕給她增加負擔,所以我會有意無意地避開這個話題……”市民張女士的女兒馬上要中考了,她心里有點煎熬,但又不能表現出來。
這段時間,記者咨詢了市區部分醫院的心理門診,心理醫生表示,確實有一些家長因孩子面臨中、高考導致自己焦慮或者親子溝通不暢而來求助的案例。
為何家長如此焦慮?焦慮的點在哪里?作為家長該如何破解,尋找良好的溝通方式呢?記者就此咨詢了桐鄉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謝建平以及桐鄉市求是實驗中學心理老師沈燕瑾。
“家長的訴求其實非常簡單,或者說很直接,孩子面臨考試變得很敏感,甚至一言不合就鬧情緒,家長不知道怎么應對;也有家長覺得孩子要考試了,要多點關注和關心,可孩子不領情,覺得父母嘮叨。”謝建平表示。
基于家長不同的“心焦”問題,謝建平分析了3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平時親子關系緊張,交流較少,家長突然過度的關心和呵護,會讓孩子反感,甚至抵觸,內心生發“懟家長”的情緒;
第二種:考試前一段時間,孩子自己非常焦慮、敏感,休息也休息不好,復習又復習不進去,心里又擔心“考砸”問題,心情非常煩惱。此時,家長不合時宜的關注和關心,讓孩子變得高度警覺,甚至情緒“一點就炸”。
第三種:孩子性格內向,他們渴望父母的關心和關愛,但家長判斷不準或者不知道怎么關心,沒關心到孩子的需求上,甚至把嘮叨當關心,也會與家長有些沖突。
情況不同,家長的解決之法也有差異。謝建平建議,在開考前一周左右,家長與孩子開個小型的家庭會議,充分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以及需求,列好孩子需求“小清單”,比如,是否需要家長“噓寒問暖”?重點關注哪些方面?有哪些行為是“禁忌”?
“像花式的助力方式,有些孩子喜歡家長高調鼓勵,比如穿旗袍、送禮物等,有些孩子喜歡低調,家長不要弄任何儀式就是對他們最大的鼓勵。”謝建平表示,家長要結合孩子的實際需求,傾聽孩子的意見建議,尊重孩子的想法,把事做到孩子的心坎上。
“前兩天,我接到一個家長的求助電話,孩子交卷前發現自己有道題做錯了,但已經來不及修改,這讓走出考場的孩子心理負擔很重,甚至不能安心迎接第二天的考試。”謝建平表示,孩子第一天考試結束之后,家長總的原則是,孩子不主動說考試情況,家長就不問;孩子主動說,家長就扮演好傾聽的角色,不給意見也不輕易下定論;面對孩子的煩惱與情緒,家長想辦法化解,若家長解決不了,就尋求老師或者心理醫生等的專業幫助,讓孩子坦然面對,從容應對下一場的考試。
“孩子要考試了,家長焦慮這是人之常情,因為考試結果取決于孩子,而非家長。”沈燕瑾表示,家長首先要調整好對孩子的期望值,對孩子提出過高的期望、或是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這都會造成孩子考前壓力過大,難以輕裝上陣,發揮不出最好的水平,更不要把焦慮的情緒表現出來,家長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讓孩子也處于過度焦慮狀態。
臨近考試,家長能做的就是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一是照顧好孩子的飲食、生活起居,二是“關上”批評的嘴巴,不要干預孩子的復習節奏,或者對孩子提過多學業要求,徒增親子矛盾甚至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這段時間,家長比較焦慮的話,建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找好友聊聊天、鍛煉身體,做做自己愛好的事或者平時沒時間做的事等,把注意力從孩子考試這件事上抽離出來,坦然面對當下的焦慮。無論孩子考試結果如何,最后都應跟孩子說一句‘孩子,你辛苦了’。”沈燕瑾說。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