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浩明近照。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桐鄉市振西小學是桐鄉小學教育生態的微縮版,一校三區分別代表了市區(振興本部)、農村(城西校區)、新居民(鳳鳴路校區)三種學校類型。
振西小學以多年積淀形成了“向美而生 與愛同行”的辦學愿景。本期《校長訪談》,我們走進桐鄉市振西小學,傾聽校長湯浩明的辦學理念。
記者:“向美而生 與愛同行”這一辦學愿景,您能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嗎?它是如何與學校辦學理念、校園文化以及課程文化等相結合呢?特別是面對一校三區,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湯浩明:“向美而生 與愛同行”是振西小學經歷多年傳續、積淀,凝練而成的辦學理念。振西小學作為桐鄉市第一家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實驗學校,一直在行知教育路上探索、前進,傳承陶先生“愛滿天下”的教育情懷,“美愛振西”也就成了振西小學發展的共同愿景。
“向美而生 與愛同行”是振西小學的育人觀,也是教育方法論。這幾年,我們一直致力于培養“擁有美的能力”“懂得愛的擔當”的“美愛好公民”。
同時,振西小學圍繞“美愛”理念,構建了“1棵生長樹”美愛好公民養成體系,推出“美愛好公民”全學科活動,精心打造紅領巾學院服務中心、美愛資源中心、誠信銀行等“美愛服務”有形陣地,開發《美愛小工匠》《青銅印象》《美愛先鋒鼓號訓練》《紅船領航·紅詩育人》等“美愛好公民”精品課程,通過“孕育美愛”的校園文化、“踐行美愛”的課程文化、“拓展美愛”的活動文化,助力學生美愛成長。
振西小學一校三區情況各不相同,這些年來我們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個校區自己的發展特色。比如,鳳鳴路校區,以武術為特色,多次在省市級武術比賽中摘金奪銀;城西校區,建起中草藥種植園,建設中醫藥課程,從上學期起,城西校區又引進街舞項目。同時,通過課程輸出和教師流動,努力做到三校區教育資源的共享。
記者:藝術教育是振西小學的一張金名片,這幾年舞蹈節目獲獎無數。這張金名片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在這方面,會有哪些創新和延伸?
湯浩明:這幾年,我們確實在舞蹈領域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學校也因此獲得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浙江省藝術特色學校、桐鄉市藝術基地學校等榮譽。我想童年的藝術浸潤,對學生一輩子的成長,都會留下有益的東西。立德樹人與藝術教育相融合,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接下來,振西小學將以《“菊鄉童韻”舞蹈校本課程》為基礎,圍繞舞美素養,挖掘學科教學中的特色專題,開發諸如形體課等課程,形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層次化與系列化兼具的特色課程群,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另外,我們的藝術教育也在擴面擴容,近年來,我們美術學科的“青銅印象”也已嶄露頭角,希望能把它培養成振西藝術教育的又一張“金名片”。
記者:數字賦能,孩子們的數字化綜合評價系統“美愛好公民生長樹”自帶特色。我們做這樣的綜合評價創新,希望起到怎樣的作用?
湯浩明:振西小學2022年上半年在一年級試點推出電子成績報告單,下半年又在全校推出電子成績報告單。這張小小的電子成績報告單,其實背后是學校評價標準、評價手段、評價對象等一系列的變化。
振西小學希望借力教育數字化載體,以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為突破口,推動“美愛好公民”培養體系的整體構建與完善——我們把它這個評價改革叫做“全息畫像”,希望以此為抓手,催生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變化,真正發揮評價的導向、診斷、發展功能,促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記者:教師隊伍是學校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特別是當下,年輕的教師隊伍充實進來,如何讓他們快速站穩講臺,又激發中年教師熱情,打造一支優質的教師隊伍呢?
湯浩明:發揮好中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讓中青年教師教學相長、共同成長,這是振西小學現階段正在做的。我們也建立了很多的機制和平臺。
首先,我們建立校級和北港集團兩級的名師工作室,依托教師進修學校名師資源和集團內名師資源,通過核心導師的傳幫帶和學員的相互學習,有效促進新教師師德修養提升、專業技能的發展。
其次,我們根據從教時間長短,將青年教師分學科組成優師聯盟與新師聯盟,建立“一周一師一優課”等制度,探索“抱團式”師徒結對新模式。通過青藍沙龍和行知論壇,分享教育經驗,為青年教師答疑解惑。
此外,我們還通過組建科研工坊、心理健康工坊等專項發展共同體,通過專題研修,讓中青年教師在某一方面的專業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記者:最近,振西小學改擴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學校也迎來了實現教育現代化蝶變躍升的轉折點。接下來將有哪些變化?您希望將振西小學打造成怎樣的一所學校?
湯浩明:2022年8月,振西小學改擴建工程正式啟動,工程總投資2.28億元,預計2024年7月建成,建成后教學樓、實驗綜合樓、體育館、運動場及配套輔助用房等硬件設施將更完善,屆時的振西小學將迎來質的變化。
未來,我們將在智慧教育打造、師資力量提升、課程體系豐富、美愛育人探索等方面做更多的嘗試和努力。學校正著手規劃融智慧安防、智慧教學、智慧評價、智慧研修和智慧后勤等于一體的“振西大腦”數字化解決方案,力求依托智能生態系統,融合教學管理,創新應用場景,實現管的提效、學的變革、教的優化、評的創新、研的轉型。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教師培訓培養制度,加大教師成長共同體建設,壯大名師隊伍,優化教師交流,提高研訓質量,統籌集團資源,加快教師專業成長。
在課程系統方面,將從學科拓展課程和傳統優勢課程開始,整體規劃、豐富和完善美愛好公民教育課程體系,深化課程改革。
當然,美愛育人的探索也會繼續深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學生綜合素質智慧評價改革,圍繞1棵生長樹、N季全學科和11種經歷,完善我們的德育體系;貫徹新課程標準,圍繞“教學評一體化”,探索學業分項評價,打造更優質的教育評價體系。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