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近照。 受訪者供圖
桐鄉市大麻鎮中心學校的前身是大麻國民小學,創辦于1917年。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目前已擁有56個教學班,2300余名學生,是一所辦學規模較大的九年一貫制農村學校。近年來,學校注重從外延式發展深化為內涵式發展,先后被評為全國讀書育人特色學校、浙江省衛生先進單位、嘉興市文明單位……本期《校長訪談》,我們走進大麻鎮中心學校,與該校校長呂超面對面,了解這所學校蓬勃發展背后的教育理念。
記者:去年,改擴建后的大麻鎮中心學校迎來了新蝶變。這幾年,學校在硬件上有哪些提升?
呂超:可以說,這些年來,大麻鎮上變化最大的是學校,變得最美的也是學校。在這里,校園即花園,春有海棠夏有荷,秋有桂花冬有梅,教學樓寬敞明亮,廊間小道曲徑通幽……自2000年建造第一幢現代意義上的教學樓至今,學校先后新建了7幢教學樓,塑膠田徑場、籃球場、游泳池、大運河文化園等系列亮點工程。與此同時,學校教學設施不斷完善,專用場室一應俱全,教學儀器標準配備。
好的教育就在于營造環境。學校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墻、櫥窗、黑板報等宣傳陣地的育人作用,積極創設會“說話”的校園環境。同時,在教室、樓梯、走廊等場所布置閱讀區,安全、禮儀教育標語,讓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中養成文明習慣,收獲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記者:大麻鎮中心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什么?希望培養怎樣的學子?
呂超:學校的根本是教書育人,在傳承文化中塑造孩子們的未來。我們提出“讓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這一辦學理念,希望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健康張揚,潛能得到很好發掘,擁有與人合作的能力、終身學習的本領,具備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的能力。
記者:學校如何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辦好老百姓滿意的“家門口的好學校”?
呂超:學校通過建設“和諧校園”、構建“活力課堂”、 培養“和悅教師”、開展“生本德育”和引領“家校協同”等系列化育人模式,積極打造“美麗文化”“美麗課堂”“美麗教師”“美麗學生”“美麗家長”等教育品牌,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人民滿意的“美麗學校”。
記者:大麻鎮是家紡布藝名鎮,同時也有桐鄉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等教育資源。大麻鎮中心學校是如何利用這些優勢資源的?
呂超:為給學生智慧成長、全面發展創設更多的成長空間,近年來,學校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及本土資源創設特色課程。學校結合本地民風民俗,開展了“一校一品”特色教育活動,獲“桐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舞方天戟)”稱號,讓大麻鎮的舞方天戟和舞大刀在學生中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校本課程“葫蘆文化”全面引入美術拓展課程,形成學校美術特色……同時,學校精心策劃的“春之芽”讀書節、“夏之葩”科技節、“秋之果”體育節、“冬之韻”藝術節活動貫穿整個學年,充分調動學生各方面才能。
記者:大麻鎮中心學校在提升教學質量方面有哪些特色舉措?
呂超:對于學校而言,提升教學質量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面對如何“向課堂教學要質量”的難題,我們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新的教學舉措,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首先是整合教材資源,通過設計教學系列,重新梳理各段各科的教學目標,整合學科與學科、學科內各年級段、各單元之間的課程資源,二度開發校本課程。其次是設立課堂教學指標,由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通過示范課、評優課、研討課、聽診課,引導教師打造活力課堂。最后是通過提煉“導學練”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式教學、實踐優效課堂等,變教師為“學師”,起到幫助、點撥、組織、示范等作用,變教室為“學室”使自主學習、互教互學、思維碰撞、共同建構、嘗試運用成為常態。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