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復鉆研習題,做作業到深夜,第二天上課困到極點,也不敢合眼。回到家卻聽到您的嘮叨,說我不求上進,您知道我有多心寒嗎?但我不曾有過一句怨言,即使您的話語直戳我內心的痛處……”
從事教育工作已經20多年的桐鄉六中教育集團振東中學的語文老師張惠,經常在學生周記里看到類似的“表達”。孩子的心聲,家長了解過嗎?家長好似一個“差評師”,總能指出孩子的缺點或者不足,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久而久之孩子內心傷痕累累,甚至變得不自信了。
張惠曾經教到過一個女生,學習成績平平,但心地善良、性格開朗,班級里的垃圾桶滿了她會主動倒,同學遇到不開心的事她會主動關心……可是女生的父母卻看不到自家女兒的優點,常常為了學業問題彼此鬧不愉快。女生的父母都畢業于一流大學,因此對女兒的期望也很高,目標定得很遠大。面對現實,他們內心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凡。
如何轉變?張惠認為,家長要悅納孩子,交流中要把“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努力”變成“你可以”“你行”“你夠好”,讓孩子切實感受父母的關心關愛,無形中將此轉化成面對困難勇敢嘗試的動力,構建起強大的自信心。“我們的孩子終究還是個孩子,家長要發自內心的無條件愛孩子、肯定孩子。”
孩子明明很努力,家長為何看不到?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心理健康教研員張國娣認為,父母與孩子眼中的努力標準不一樣,有些孩子認為自己在校已經努力學習了一天,回到家父母總是各種挑剔、否定,讓他們內心迷茫而煩躁。
張國娣建議,家長應對孩子的能力進行正確定位,不要期望過高,也不要把孩子的“成功”當做自己的“成就”;與孩子商量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再根據實際情況微調;家長要調整心態,成績不是唯一,看待孩子不要只關注成績,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多肯定孩子的好的一面。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