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會遇到哪些問題?他們又是如何化解的?我們通過以下兩個家庭教育案例,一起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重溝通
及時給予孩子鼓勵與建議
今年暑假,家住梧桐街道的家長俞秀麗的兒子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復旦大學錄取通知書,這讓全家都很開心。言及家庭教育,俞秀麗認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和挑戰,這也很考驗家長的心態。因此,家長要修煉內心,以平常心面對孩子的成長,學會及時給予孩子適當的意見建議,幫助孩子不斷提升自我。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我收到老師的反饋,說孩子上課走神,經常自顧自地笑,作業錯誤率也挺高。”遇到這樣的情況后,夫妻倆沒有指責孩子,而是主動向老師了解情況,摸清他上課走神的原因。
“原因也很有趣,兒子那時對動畫片《貓與老鼠》情有獨鐘,以致于上課時都在回味動畫片的有趣畫面,樂得笑出了聲。”于是他們告訴孩子電視機近段時間出了問題,只能周末修好之后再看。
等到周末,趁孩子看動畫片、全家其樂融融的好時機,俞秀麗才委婉地與孩子聊上課走神的事,建議他上課要好好學習、認真完成課堂作業。“孩子心情很愉悅,也愿意接受我的建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件小事讓俞秀麗和丈夫印象深刻。她坦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很重要,和風細雨的方式更有利于親子間的溝通。同時,她覺得家長要學會先肯定孩子的優點,再婉轉地給孩子提出一定的建議,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老師說了什么?有沒有批評我?”兒子進入初中后,一次,俞秀麗開完家長會回來后,他就急切地問道。俞秀麗從班級里的黑板報入手,肯定了兒子在出黑板報方面的特長,告知兒子受到了老師的肯定與認可,也談到了兒子薄弱學科的不足,借機鼓勵他多請教同學、老師,給予他更多的信心。
“吃飯時也是親子溝通的好時機,若遇到孩子心情不佳時,我們會避開正題,聊點其他的事兒。”俞秀麗認為,找合適的時間交流,比家長不合時宜的嘮叨更有效果。孩子的成長免不了會有煩惱,俞秀麗會選擇向過來人、專業的老師請教、咨詢,借助他們的智慧和經驗提升自己的育兒能力,以更加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擾。
多實踐
幫助孩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小時候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愿意和別人交流。因此,我對她性格方面的培養比較注重。”說起育娃心得,家住市區的家長勞國芬直言,她更注重提升孩子的實踐能力。
孩子上幼兒園時,勞國芬會約女兒同學的家長相聚公園,在玩耍中鼓勵孩子和同伴多交流、多溝通。有時女兒同學沒空,她就帶著女兒走出家門,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變得更大膽、活潑。等孩子大一些,勞國芬常帶她去旅游,借著旅游打開孩子的好奇心,提升她的探索欲望。
“在女兒三年級的寒假,我們去了海南,一下飛機,江南的寒冷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夏日的炎熱。孩子覺得很新奇,感知到了地域的遼闊。”“女兒四年級時,我們選擇自由行,鼓勵她自己做攻略,提前查天氣預報、車程、酒店等。”“五年級時,我們也選擇了自由行,路途上難免會遇到難題,我和女兒會一起克服。”……勞國芬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孩子的探索欲、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旅行中不斷提升,性格也變得開朗、陽光。
身教勝于言傳。勞國芬還以自己為榜樣教育、引導孩子,多閱讀、少嘮叨,做到不追劇、不沉迷手機。漸漸地,勞國芬發現女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抗壓能力變強,性格也更加開朗。“注重性格的培養,讓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積極尋找解決方法。”
在孩子的學習方面,勞國芬很早就送給孩子四個字“上課聽牢”。勞國芬覺得,女兒目前的成績不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從小的歷練反哺到了她的學習上。比如,女兒的新概念英語部分內容是自學的,遇到不同的難題會上網找資源,看優質視頻課學習。女兒自己也會甄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初中時,成績偶有起起落落,女兒也能坦然面對……
言及溝通的技巧,勞國芬認為,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話語要精簡,不要過多的嘮叨,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要使用命令性的口吻。另外,父親也應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勞國芬的老公平時工作較忙,但做到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缺位。
家庭教育指導師這樣建議
請“陪”孩子慢慢長大
對于家庭教育, 桐鄉市家庭教育指導師、桐鄉市振興西路小學老師許麗萍認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若錯過了成長期,父母想再彌補就很難了。父母應該用親子閱讀、親子運動、親子勞動等形式多陪伴孩子。
有家長可能會說,工作太忙了,實在是沒時間陪孩子。這個問題其實是家長的看法問題,也可以說是價值排序問題。不是讓家長放棄事業,而是學會權衡,學會合理安排時間。父母雙方應做好協調,可以以周為單位,比如周一、三、五由媽媽陪伴,周二、四由爸爸陪伴,盡量保證周末放下工作,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坐下來和孩子一起看看書、帶孩子一起逛超市購物、和孩子一起做幾道菜、下兩盤棋等。
在日常陪伴中,父母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才會建立快樂而穩定的親子關系。在此過程中,父母還可以適時適度地對孩子做一些引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